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号井的故事
0.00     定价 ¥ 3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9045630
  • 出 版 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8-01
收藏
精彩书摘
  《一号井的故事》:
  问:现今,家喻户晓的是,曾有一位赛里木老人在黑油山捞油。你们遇到了吗?
  张恺:(笑)赛里木老人应该是一个代表性的形象,但我们确实在这里遇见了一位老人。
  在山顶上,我们发现有人在冒油冒水的大坑旁又掘了两三个小坑,大坑满的时候,上边漂浮的稠油和少量的水就流入小坑;小坑满时,又顺着地势,流向更低一些的小坑。这时流入小坑里的主要就是稠油了,这真是一个有科学道理的分选采油法。另外,我们还看到在小油坑旁有捞油的大铁勺,但没有遇到捞油人,这也让我们很好奇。
  我们走下黑油山向东高点走去,东高点隆升幅度较低,这里的黑色泥岩盖层保存下来,并很快向东倾没,一套杂色地层形成的东围斜在远处的陡崖上表现出很完整的空状背斜。但东高点沿断裂和裂隙仍有稠油流出,形成一些规模较大的沥青丘和活油苗。
  这时到中午了,天气显得有些热了,但忽然看见远处有一位穿着袷袢(棉大衣)的人向我们走来。到近处才看清他的面貌,原来是一位满头白发、胸前飘着银白色长胡子的维吾尔族老人。乌瓦洛夫很高兴地和他聊了起来,原来他就是我们要找的捞油人。他在一个陡崖旁搭着一个小房子,只一个人住在这里。他已经是七十岁高龄的老人了。他家住在车排子农场附近的一个村庄,家里子孙满堂。他告诉我们,由黑油山向北到吐孜阿肯沟后,沿沟进入成吉思汗山后有条小路可通向庙儿沟、托里的大路,过老风口后就到塔城了。由黑油山向东南到公路上后,有路通到乌尔禾和艾里克湖,在湖边有盐池。他之所以在这里捞油,就是因为经常有马车和驴驮子来往经过这里到艾里克湖去驮盐,而黑油山的原油可以做马车的车轴油用,他就把捞的油卖给他们。他们有时给他点盐,给点钱,也给点麦粉。他饮用的就是黑油山西北侧一片青草地里的泉水。因为冬天这里太冷,风也大,所以老人是初夏来这里,秋末返回家。此外,他还告诉我们,来往和丰、乌尔禾和车排子、乌苏之间的马车驴驮子也到他这里买他捞的油。乌瓦洛夫还很高兴地拜访了老人住的小屋,并看了看他的馕坑和捞油的工具。他很敬佩这位老人的顽强精神,在戈壁滩上只有一条狗和他做伴,就不感到太寂寞了。
  问:随后,又开展了哪些新工作?
  张恺:紧接着,我们就仔细观察了不整合沟的地质剖面。发现远处看到的、在不整合面上的一层黑红色的地层,可能属风化壳一残沉积,里面混有分选很差、圆度很低的砂粒和小砾石。我们初步认为,不整合面以上的灰绿色砂岩层应属白垩系地层。
  通过两个月的地质填图工作,在克拉玛依南北又发现了一些新的油苗。我们从小西湖基地出发首先沿成吉思汗山麓向西南方向踏勘,先是发现了吐孜阿肯沟西南侧一带侏罗系地层,1955年改为三叠系,不整合覆盖在古生代花岗岩风化壳上所形成的几处沥青砂岩;然后再向西南在蚊子沟西侧又发现了白垩系吐谷鲁地层不整合覆盖在古生代基岩上所形成的沥青砂岩,这里吐谷鲁地层比较陡,达20°-30°,然后很快形状就变平缓了,推测此处基岩有断裂活动,最后又在平梁沟上游发现了侏罗系露头和几处沥青砂岩。
  问:工作中一定遇到了许多困难吧?
  张恺:(笑。点头)首先是语言文字上的。
  因测量队地形图供不上,乌瓦洛夫就决定分开工作,让我和杜庆瑞一起出工,负责填克拉玛依以北的深底沟、小石油沟和花园沟一带的地质图。虽然地形图是1:10万,地貌又简单,但他的速度还是比我慢。所以,有些特殊意义的地质点,杜庆瑞就给我测绘在地形图上。这对我来说是有利的,我可以有时间仔细观察地质现象,因当时记录本都用俄文写,所以我的地质描述水平就受到俄文水平的限制,只好采取实在不会的词语先用中文写上,晚上回到基地后,再查字典把它改过来的法子。这实际上对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问:又有新发现吗?
  张恺:一天,我正坐在杜庆瑞旁边画地质剖面露头,一位工人拿着标尺跑回来,高兴地告诉我,前面小沟里有黑色稠油!并且有许多麻雀田鼠淹死在里面。我很快地随着他走进这条小沟,果然是一个比较大的油苗,这就是比较著名的小石油沟西南侧的油苗。经仔细观察后,这里不但有液体油苗,还有沥青砂岩,就连直接覆盖在沥青砂岩之上的厚层泥岩盖层的底部裂隙中,也被沥青填充了,我非常感谢这位测量工人的新发现。以后,我们在花园沟工作时,又发现了面积较大的花园沟沥青砂岩。这些油苗的层位都靠近下部含煤层,后改为三叠系的顶部。
  有趣的是,我们在深底沟、小石油沟和不整合沟下游,都在吐谷鲁地层底部发现了一层厚达10-20公尺的底砾岩。最初,在吐孜阿肯沟记录典型剖面时误认为它是第四河床砾岩了。因其产状平缓,而且大面积风化,又被第四纪覆盖,不在干沟转弯的陡崖下是认不出来的。这样,乌瓦洛夫就把这层暗绿色的砾岩下白垩纪定为依莎克达湾层,并认为和盆地南缘完全可以对比,只是厚度薄一些。
  最后,我和乌瓦洛夫一起临时住在白碱滩和百口泉之间的公路旁,完成这一带的地质填图工作。公路东南方向就是一片白茫茫的干湖,在1909年苏联学者奥布鲁切夫所编绘的1:50万的地质图上,这里还是被水淹没的湖区,其水源一是来自玛纳斯河,一是来自百口泉上游的白杨河水系。
  ……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篇
天山南北找石油002
目标指向黑油山014
“油海”与“油杯”之争032
第二篇
踏雪卧冰竖井架038
千古荒原第一井045
克拉玛依名闻天下056
第三篇
撒大网 捕大鱼064
第四篇
中苏石油公司的苏联专家077
秦峰与克拉玛依110
民族团结铸辉煌128
为有牺牲多壮志135
第五篇
在克拉玛依最初的日子里142
铭刻历史的第一次158
世纪经典《克拉玛依之歌》177
第六篇
新一代金牌采油队炼成记182
初心不改 继往开来198
永远的父亲204
后记21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