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周文王
——用《周易》解码天地人生
中华民族是个不懈探索的民族。
炎黄子孙的智慧基因,在不懈探索中得到极大的提升。
在天地混沌的创世之初,宇宙洪荒,天地玄黄。传说位于渭水上游的一位老人,在河里捉到一只白龟,龟背上的花纹引起了他的注意:中间五块、周围八块、外围十二块、最外围二十四块。老人经过无数天的反复观察,突然灵光一闪,顿时悟出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即一阴一阳变化无穷。于是,老人筑方坛一座,终日在方坛上观天地变化,听八方之气,并不时在地上用木条画线,以一横作阳,以两短横作阴,阴阳组合,画出八种不同图案,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画出了最原始的八卦图。这位老人,就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之一的伏羲。
这之后,炎黄子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绎八卦的智慧。
贡献最大的,当数周文王。
周文王姓姬名昌,贵族血统,今陕西岐山人,周朝的奠基者。其父死后,继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后被追尊为周文王。
西伯侯只是商纣王手下的一介诸侯,但他“克明德慎罚”,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受到民众的一致拥戴。《史记·周本纪》载:虞国、芮国两个诸侯国发生田地争讼,闹得不可开交,就去找西伯侯调解。一到周国境内,看到的是耕田的人都在田间留下很宽的田界,相互谦让而不去耕种;路上的行人都对长者礼让。虞、芮两国的人非常惭愧,商议说:“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不去找西伯侯了,掉头回去,争讼的田地双方都不要了。这件事传出去以后,各诸侯认为,西伯侯应该是受天命得天下的君主。
商纣王为博得宠妃妲己一笑,发明了一种酷刑,叫炮烙。即下面烧着熊熊大火,大火上面架一根涂满油的铜柱,待铜柱烧烫了,命犯人到铜柱上去走。又烫又滑,没人能走过去,必然掉落火坑,顿时把人烧得皮焦肉烂。商纣王的宠妃妲己就爱看这个渗况,且一看就笑个不停。对此,各诸侯和民众无不痛恨,但滠于商纣王的残暴,都敢怒不敢言。于是,西伯侯站出来,提出用周国洛河西岸的一块肥地,换取废除炮烙之刑。这是一个得大便宜的交易,商纣王答应了,废除了炮烙之刑。
西伯侯在各诸侯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的亲信崇侯虎趁机挑唆,鼓动商纣王找碴儿,把西伯侯囚禁起来,关在羑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并以各种残酷的手段对其进行侮辱和折磨。西伯侯的长子伯邑考非常着急,召集周国臣僚商议,提出自己携珍宝去商朝作抵押,换回父亲。臣僚一致反对,他们深知商纣王的残暴,认为这么做不仅救不回西伯侯,还可能搭上伯邑考的性命。但伯邑考去意已决,坚持冒险也要这么做。见拦不住他,臣僚便将此事禀告伯邑考的母亲。他母亲也认为此一去凶多吉少,但她非常了解自己的儿子,他虽然天性纯孝,心地善良,但内心无比刚毅,一旦决定做的事儿,九牛也拉不回,只好依了他前去。
伯邑考一踏进商王朝,便被抓起来。商纣王把珍宝收下,下令把伯邑考杀掉,剁成肉馅,做成肉羹,送给被囚的西伯侯吃。
商纣王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听身边的臣僚说,西伯侯姬昌是个圣人,羁押狱中还似没事人一样,潜心研究《易经》。商纣王也听说了,《易经》可以预知生死,预知事件的发展变化,我把你儿子剁成肉羹,看你吃还是不吃。
西伯侯吃了,还向商纣王谢恩。
商纣王拊掌大笑,问左右臣僚:谁说姬昌是个圣人,他研究《易经》顶什么用?他连自己儿子的肉都吃了,怎么预测不出来?
据传,西伯侯知道肉羹的来历后,每天跑到“演易台”呕吐,撕心裂肺地把吃到肚里的东西吐出来。他吐出来的食物变成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小白兔,飘飘然飞进了月宫……
是啊!《易经》是预测学,可儿子这一悲惨遭遇怎么就没有预测出来呢?西伯侯懊晦万分。从此以后,他一心钻进了《易经》。
西伯侯被拘七年,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了“彖辞”(总括之辞),其核心是三个字——周、易、中。“周”,即八卦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易”,即变,运动;“周易”,就是宇宙万物每时每刻都处于循环往复的运动之中。“中”,即在这个运动中保持方方面面的平衡。“一阴一阳谓之道”,是《易经》阴阳观的方法论,是哲学命题中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等的总钥匙。
《易经》起源于远古先民对自然、社会的最初认识,通过观察自然与社会现象,参悟其中所隐喻的哲思、本理。毫无疑问,它把卦象与人类生活现状紧密联系起来了,其研究、探寻的主体,是人,是人与自然天然一体的生态伦理,也即是后人始终尊奉的“天人合一”理念。其“顺”“谦”“节”等卦,是儒、道、墨等思想理论的源头,也是华夏思想文化的源头。
据汉代竹简载,西伯侯在位约五十年后病重,把儿子姬发叫来,面授遗训,后人称之为《保(宝)训》:“隹(惟)王五十年,不豫,恐坠保(宝)训……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昔微假《中》于河……乃归于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