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春山故园 : 家族往事杂记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6821962
  • 作      者:
    王可嘉
  • 出 版 社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既没有写轰轰烈烈的事件,也没有写声名如雷的人物,而是用浓浓的亲情、恬淡的笔触,记录了长辈的家事,以西北古城兰州中徐氏兄弟及其亲属们的旧事,叠显了横跨时空的历史印迹,令人不禁感慨时代的变迁。 徐家的命运,既有其普遍性,而每个人又不乏独特的个性与经历。
展开
精彩书摘
铜驼荆棘
“自笑此生余几许?铜驼荆棘尚关情。”
大约没有人在出生的时候清楚地知道自己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将要面对何种风波,生命总带着一种一厢情愿的热爱奔赴未来。我外祖父徐龄楷出生在公元1918年,四年之后,他的同胞弟弟出生,不久他的母亲过世,家里唯一的支柱他的父亲徐老爷在国民政府中任民政科主任。民国时期人口没有如今这么多,政府部门的设置也不会层层分级,划出几大块,全省的米面粮油、交通往来就管理得差不多了。这位徐老爷的官职是民政科的科长,实权岗位,很忙。据家里人说起来,民国时期的官职可不是清闲职位,打发光阴玩的,得有实在的政绩,否则立即就“回家赋闲”去了,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此,徐老爷的工作怠慢不得。他在工作时要行使权力,权力所到之处就有各种人物、达官贵人、学者名流,每天邀请他喝酒吃饭的人排着长队,不到深夜孩子们是见不到徐老爷的。两个丧母的幼子为了等到早出晚归的父亲,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深夜的旧宅木质窗棂关起来还是不严实,有风吹进来,窗户有吱呀的声音,像是一种风雨之前的警报,这是一个注定不平静的时代,两个年幼的男孩子从他们出生开始,便不是在安逸的环境里。我外婆说起外祖父的幼年时代,一顿大白描,一点也不替我外祖父遮掩,说他“没人管,野跑惯了”。的确如此,一个忙碌的父亲连儿子们的衣食都顾不得,吃饭穿衣都得自己想办法,因此,从一出生,这两位兄弟就有一种相依为命的味道,彼此互相照顾。兄弟俩在自己叔父开的小学里下课之后到处闲逛,每天恨不得有些新鲜事好让精力旺盛的他们玩乐一番。有一天,街上开了“舍粥”的大锅,吃不上饭的穷人都可以去要一碗粥吃。外祖父和弟弟知道了,好奇得不得了,挤在人群里,因为人小不够高,前面的大锅里煮的是什么也看不见。周围有人说,把碗举在头顶上!于是,我外祖父顶着碗,拉着他最亲爱的弟弟,只觉得头顶上“咚”一声响,碗里降下来一勺粥,弟弟龄垚开心地大笑,跟在哥哥身后跑回家。这哥俩倒不是吃不起饭,自己的父亲在国民政府的官职不算低,只是没有了妈妈,生活起居没有人照顾,自小少了很多疼爱。家门口总有些卖货的商贩等着,弟弟嘴馋了就去问小贩要果子吃,付钱倒是不急,因为徐老爷酒局饭局应酬不断,自己的儿子都等不到他,别说小贩等着要钱了;赖账也不会,因为徐老爷是政府官员,历任职务有民政、粮食、税务等实权部门,跑是跑不掉,攒着小贩的钱一起付,还会多给几个铜板。送货的人时间长了都知道了徐老爷的名声,只要送上门的货都没有赖账的,更不要说二公子吃过的果子了。于是,送木材的、送穿衣镜的,拉了货坐在门上,二爷爷龄垚还不到上学的年纪,整天在门前溜达,各种好东西先试一遍,有些东西家里未必需要,但货拉都拉来了,也在前门的石头台阶上被二位公子观瞻了多日,那就进来吧,小商小贩欢喜不尽,跟着徐老爷进院子里领钱去了。徐老爷因为做官的缘故,讲究体面,这个习惯也就遗传给了两个儿子。
我外祖父自幼念书好,弟弟淘气些,总要教导,学校里的老师先教四书五经、古文典籍,老师的办法是先不管懂得多少,背会了再说。大约是二爷爷龄垚不喜欢这种背书的教学,他念了记不住,倒是教堂里神父说起英文来让他更感兴趣。他的哥哥不仅功课好,做事也认真,不喜欢耍排场乱花钱,两人一起买东西,哥哥认真地与商贩讲价钱,多一个铜板都不行。哥哥很执着地让小贩必须降价,才算合了他的心意。弟弟跟在身后不以为然,他最喜欢像父亲那样讲排场,吃饭时给点小费才合乎他二少爷的身份。后来时局变化,二公子不但给不起小费,连生活也安排不好,作了一首打油诗,还唱成歌,说“生活困苦,恨不得手指头变成牙刷”。
幼年闲散的生活很快被一系列的世事冲击,教书先生们不会放过这些旧宅院里的公子哥,教育他们:“念书,本就不是一件享受的事情,要头悬梁锥刺股!”这种教育在他们初涉世事的时候就开始了,不仅要“言传”,还有“身教”,自己的父亲受的是封建教育,是“恪尽职守”典范,一生被人称道为人“勤苦、和蔼”。父亲有十分完美的“风评”,意思是说,自己的品德自己说了不能算,要亲友邻里来评价,父亲为人的标准深刻地影响了大公子龄楷,按照父亲的标准,对人的行为准则有明确的标准,诸如“懒惰、欺诈、虚伪、说谎”这些行为外祖父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因为没有母亲的教导,外祖父成了父母的影子,细心地教导着幼弟,“要吃苦,能吃苦”是那个时代对男孩子的基本要求。很多故事讲旧社会的公子哥整天玩乐、游手好闲,殊不知我们家的这两位公子哥读书努力起来,一般人都不能比。
或者教育和时代的需要是紧密相连的,随着战事的爆发,这些在大宅院里长大的公子哥也逐渐长大成人。在徐老爷的观念里,十五六岁的少年要挑起家里的重担,一起长大的同伴也都一一开始离家,似乎生为男儿,即使家里有再疼爱自己的母亲,再舒适的宅院,也还是要早早出门历练。那个时代,假如有一位
展开
目录
铜驼荆棘
女子中学的礼堂与小学里的天主教堂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穿金条背心的纺织专家
知青情结——“下河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跨越一个世纪的“绣娘”
山色不随人事改
古中国画卷中的“悲情王子”
赏心乐事谁家院
一顶美丽帽子的渊源
花儿与少年
列车上的活佛与敏亚姐姐
王世骥历险记
月出天山
麻嬢嬢与九姨
跳快狐步舞的校长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