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这日子说快也快,转眼间,桐荫转浓,蝉鸣蛙噪,就到了夏天。这一天,天空中万里无云,只见那赤日高悬,火伞高张,烤得大地焦灼不堪。
小思邈正和母亲在屋中学珠算,忽听院中黄犬狂吠,想必有生人路过。母子二人出门一看,只见一个中年道人,走得汗流浃背,正在孙家门口那棵大槐树下歇坐。
见母子二人喝住黄犬,那道人举掌行礼道:“贫道想暂借贵地这棵大树乘个凉,不想却打扰两位休息了。”
雷氏见这道人四十上下,黄睛黑须,举止有礼,倒像是个有道之人,当下也还礼道:“道长客气了,但歇无妨。小女子寡居在此,不便请道长进屋歇坐,还望见谅。”
回到屋里,雷氏从水缸中舀了一瓢水,吩咐小思邈给那道人送去。那道人正在焦渴之中,喝下这瓢水,感觉甘美异常,如饮琼浆。当下抚着小思邈的头说道:“孩子,你今年多大了,取了名字没有?”
当时许多穷苦人家的孩子,生下来之后,并没有名字,就是阿大、阿二这样的称呼,道人喝了水后,就想给这孩子取个名字,也算致谢了。
哪知孙思邈却清脆地回答道:“道长,我叫孙思邈,今年六岁了。”
说着,就拿起一根树枝,还在地上写了“孙思邈”三个大字。
那道人不禁啧啧称奇,这“孙思邈”三个字,笔画繁多,这黄髫小儿竟然能写得出来,可见并非凡俗之辈。
“素石何磷磷,水禽浮翩翩:远涉许颍路,顾思邈绵绵”,道人吟了这两句诗,然后说道:“这名字好,看来这个童子,也必是仕人之后啊。”
雷氏回到屋中做针线活,突然感觉过了好久,孙思邈还没回来,于是走出来察看。但见孙思邈聚精会神地听这道人在讲一个故事:“有一只井里的青蛙,它对从东海中来的大鳖说:‘看我多神气啊,我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蹦跳跳,回来有残破的井壁窟窿可以睡觉。你看那些赤虫、螃蟹与蝌蚪,没有我跳得高,没有我游得快,哪能和我比?你快到我这口井里来看一下吧!’结果你猜怎么着?人家海中的大鳖的脚,小小的井口根本下不去,于是大鳖告诉它:‘我住的东海,不止几千里的辽阔,不止几千仞的深,整座山放进去,也要没顶。大禹时有九年水灾,但海水不涨,商汤时有七年大旱,可是海水也不降。’这情景,小小的青蛙哪里见过啊!”
孙思邈听得悠然神往:“道长,大海真有这么大吗?”
那道长点头道:“我曾经东游至海,这大海,真的是如此辽阔,庄子所言不虚啊!”
“庄子?”孙思邈问道。
道长说道:“是啊,老子和庄子都是我们道家师祖,作为道人,自然要熟读他们的经典。”说罢,他从怀里掏出一《孙思邈/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册,对孙思邈说:“这《孙思邈/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就是庄子所写,我早已熟读,现在就赠给你吧,你以后认字多了,就可以自行研读了。”
听得孙思邈说话间时不时地转身咳嗽,道人皱眉道:“听你不时咳嗽,胸中还有水鸣之声,时吐痰涎,要服些温肺祛痰的药物才好。”
雷氏本来远远地站着,听得此语,马上走了过来,对道人深施一礼说道:“道长可知此病如何用药?我儿自从高烧一场后,就不时咳嗽,夏日还好些,秋冬更甚,以致身体赢弱。道长若能医得好我儿,奴家感恩不尽。”
道人说道:“我自江南来,曾听人说过一个方子,据说出自东汉神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名曰‘射干麻黄汤’。方子是:射干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大枣七枚。以东流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服三次。”
雷氏忙回屋取出纸笔,那道人写下了方子,嘱咐她按方抓药。
眼见红日偏西,那道人说道:“贫道自江淮来,那里大旱两年多了,蝗虫将庄稼吃得一千二净,可谓赤地千里,百姓饿死无数,到处逃荒。所以我也待不下去了,只好去北方。我有个师兄,在灵州主持玄真观,我这就去投靠他。”
说罢,那道人拂衣而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