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公元1940年6月18日(农历五月十三日),我出生在山东省莱芜县鹁鸽楼村一个农民家庭里。
莱芜,汉时设县,因先秦时这里曾建过牟国、赢邑,素称“嬴牟故地”,别称“钢城”。县城距泰山90华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的“长勺之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莱芜战役”就发生在这里。20世纪60年代,莱芜成为中国重要的冶铁中心、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中国黄金蜜桃之乡。
凡是看过电影《红日》的人可能还记得,该片有一首主题歌,名曰《谁不说俺家乡好》。歌中唱道: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
一朵朵白云绕山间
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
一阵阵歌声随风传
弯弯的河水流不尽
高高的松柏万年青
解放军是俺的亲骨肉
鱼水难分一家人
绿油油的果树满山岗
望不尽的麦浪闪金光
看好咱们的胜利果
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
哎
谁不说俺家乡好
得儿哟依儿哟
歌中所唱的那个“俺家乡”就是我的老家莱芜县!
鹁鸽楼村,在莱芜县城西南30华里处,距泰山70华里,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黄姓建村。
我们这个村庄,三面环山,一边是岭。村南是海拔577米的云台山,曾是佛教圣地,后败落。云台山之阴,有一大块开阔地,我们的村庄就建在这块小平原上。村东是小黄山,西为杏山,北为北岭,三面环山一面为岭,俨然是一个小盆地。牛泉河由东往西穿村而过,至杏山山脚向北流去,直入牟汶河。说她“山清水秀,环境幽雅”,一点也不为过。
我们这个村庄,盛产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谷子、花生、地瓜等农作物,山上种满了苹果、梨、山楂、大核桃、花红、柿子、花椒等经济作物。
每到清明前后,山上的果树开满了各色各样的花,学校老师就会让我们带上干粮和水,排着整齐的队伍到云台山脚下的果树林里去“看花”,别提有多高兴了!到了杭州读书才知道,城里人文气,把“看花”叫“春游”、“踏青”,我们把“春游”、“踏青”直咕隆通地叫“看花”!
鹁鸽楼村是莱芜县地下党的发源地。莱芜县1931年建党时,第一、第二、第三个党员都是我们村的;年底成立中共莱芜县委时,首任县委书记刘仲莹、首任县委组织部部长黄仲华,也都是鹁鸽楼村的;县委成立会议就是在我们村南云台山上的和尚洞里召开的。所以,当时国民党称我们村为“小苏区”、“赤匪窝点”。
我们这个村庄共有400余户人家,人口2000人左右,是一个自然行政村。鹁鸽楼这个小村庄,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喝小米粥、啃地瓜长大——是我永远的眷恋!
我的家庭
我的父亲黄诗兴,生于1898年。因为家庭贫困,他没有读过一天书,当了一辈子的农民。
我父亲个子不高,清瘦单薄。他除了种自己家里的地以外,农忙时还给人家打短工。他还有一门手艺,会织布。母亲会纺纱,父亲会织布,织布卖布,养家糊口。每年到冬天,地里除了麦苗外,没有什么庄稼。北方冬天到处都是冰天雪地,野外根本无法劳动。我们家的后院很大,就在后院挖一个大地窖,冬天的时候,把织布机放进去,上边用木头、高梁秆和上盖上个顶,旁边开个小门,人可以进出。窖子冬暖夏凉,冬天父亲就在里边织布,我们小孩就钻到里边取暖。父亲织布的时候,他的头随着梭子来回的嘀嗒声摇晃着,一边织布一边哼小曲,但我从来没有听清他唱的是什么。
父亲兄弟二人,弟弟黄诗起(参加革命时改名黄仲华)1931年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莱芜县党组织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32年,叔父介绍父亲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是红军时期的老党员。
父亲一生两次来过天堂杭州。第一次,是1954年4月送我来杭州;第二次,是1962年我考大学的那一年,还去叔父当年工作的温州住了一段时间。高考结束,我送他回老家。
1970年,父亲因病去世,享年72岁。当时,我在浙江省衢县大洲中学当老师。生我养我的父亲,一辈子没有得到我的一点好处,没有花过我一分钱,我未能对他老人家尽一点孝心。父亲病重还能讲话的时候,母亲对他说:“你病得不轻,叫书孟回来吧?”父亲说:“不用,叫他回来干什么?他又不会看病,他也没有钱,别叫他回来。”后来,父亲病情加重,已经不能说话了,母亲再问他:“要不要叫书孟回来见一面?”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