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和世界站在一起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教育局张阿龙
1996年夏的一天,我骑着一辆单车向我要报到的单位奔去,阳光灿烂,青春似火,心中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冀,然而令我没想到的是,等待着我的是一所偏远的村小,记忆中还飘来村边牛粪的味道,12名老师,400名学生,两栋平房,一口老钟敲响晨昏日暮。艰苦是一种磨炼,苦难是一种财富。每一天,我都带好我的那个铝饭盒,开始一天的忙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学生聊天谈心,与学生斗智斗勇,和他们一起热火朝天地劳动,去他们每个人家里家访,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我曾组织少先队大队委员会的成员高举火红的队旗去探望贫困户,组织环保小卫士到城区擦洗交通护栏,曾与城区学校开展手拉手助学活动,那些岁月里跳动着的是一个年轻人激越的红心,是一种敢于闯荡、无所畏惧的豪情,当然,还有无法抹去的青春的懵懂与浅薄。
还好,我保有一颗童心和热爱阅读的习惯,因此,得以身居僻壤乡间而不自闭,位卑责小而不自轻。阅读让我的灵魂得以明净,让我的心灵得以舒展,更让我体会到自由的美好。我很幸运没有经受高考的洗礼,直接进入师范学校学习,在那里,我养成了阅读习惯,更养成了自由而随性、自我而乐思的生活品格。在我看来,阅读是一个关于世界的大事,这个世界是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集合,在阅读中,我们得以观照自己的内心,正视自己的人生得失,飞短流长,更可以穿越千古,海阔天空,与他者进行心灵的对话。阅读是与世界站在一起的。熊培云说“自由在高处”,阅读也让我们站在了思维和人文的高处。我曾一度痴迷阅读诗歌,每每徜徉在诗歌的小径中,总是令我惊喜无限,那每一个瑰丽的想象,每一个和谐的韵脚,每一丝普世的温情,都让我欲罢不能。尤其是那些现代诗歌,体式自由,毫无拘束,意象鲜明,美寓其中。原来,我一直是那个寻找美的人,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我的人生也美丽起来了。许多读过的诗歌都忘记了,但那令人快慰的诗情却留在了我的血液中。一直很喜欢牛汉的诗,比如“我是根/一生一世在地下/默默地生长/向下,向下……/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让我相信坚韧和奉献的力量;比如“关死门窗/觉得黑暗不会再进来/我点起了灯/但黑暗是一群狼/还伏在我的门口”,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他用诗歌在生命的夜里升起了光明。海子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我们内心对未来充满虔诚的渴望。阅读诗歌看似与教育无关,但恰恰与教育的关系重大,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有一种诗意,没有诗意的教育是苍白的,没有诗意的教育是没有力量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不能简单地沦为考试的帮凶和知识运输的工具,要在诗意的浸润中成就人生的美好。
作为教师不阅读是可怕的,难以想象教师们经年累月地在题海辛勤劳作,每日担心的仅是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和班级的排名,很难想象教师成为一只在原地拉磨的毛驴,为自己每日的劳作果实沾沾自喜却无法挣脱桎梏而走向广阔的田野。苏州原景范中学校长顾苏云说:“教师有时越努力离教育原点越远。”这句话说得很好,指出了教育的方向问题,作为教师需要时时纠正自己的路向,避免将学生引至偏僻的小路。在乡村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感到沉闷与茫然,沉闷的是我们仅仅将教育作为谋生的手段,每天如蜜蜂般忙碌,毫无专业尊严可言,我就曾教过几乎学校所有科目,还曾同时教过两所小学的英语课程。茫然的是,在我的身边几乎看不到什么灵魂人物,我的专业发展方向无人能给以强有力的引领。于是,苦闷和孤独如影随形,我开始关注教育阅读,企图在阅读中找寻到一丝微光。起初,我订阅了一些刊物,如《教师博览》《青少年书法》《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但我发现这种零散不成系统的阅读并不能从整体上提升自己,当然,杂志的阅读还是带给我许多益处,尤其是在阅读《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杂志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前沿的教育资讯,成为英语科研课题的关注者和实践者。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方法不当,于是申请了《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成为了国家级课题的主持人,获得资助金5000元,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走在了教学研究的路上。杂志的阅读远远没有满足我专业成长的渴望,在业余时间我如饥似渴地读着教育学、心理学等书籍,期待从学历上提升自己,十年的学习苦旅,我怀着田野间蒲公英般小小的飞翔梦想,等待自己心灵与思想的成熟,从成人高考大专到自学考试本科,再到双本科,再到在职硕士研究生,再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我走过了一条人迹罕至的学习之路,却也收获了自己精神的金色麦田。记得2002年读到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时,我激动不已,没想到还有这么富有哲思的优美文字,我想我找到了精神上相同尺码的人,这本书坚定了我的教育理想与信念,让我深切地体会到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