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判与绿色解放之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自然当作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有效方式。自然界本身也是人类的外在身体,主要表现为外在自然界和人自身的自然这两个点。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铲除了人类对自然的盲目崇拜,利用科学的手段解除了人类对自然的困惑,开始对自然开发和利用,在利润的驱使下,自然界成为了获得利润的工具,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对自然界无情的剥削和占有,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这种剥削又增添了“力量”,这样的生产方式最终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是盲目的。马克思曾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盲目性给人类自身和自然界都带来了无尽的伤害。资本主义生产使得农村人口大量涌人城市,不仅使原始农业产生危机,而且也严重破坏了物质之间的平衡,使得人类消耗的那部分自然物质根本无法再回到自然中,导致物质交换出现了裂缝。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清晰地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本质,指出了这种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生态危机。福斯特(美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北卡罗来纳州大学教授)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逻辑分为6个方面:第一,处在金字塔尖的少数人采用逐渐增加财富的方式,使自身快速成为全球体系中的一员,而且组成核心理论的基础。第二,生产规模在逐步扩大,这样一来就吸引很多劳动者逐步过渡成为工薪阶层。第三,各企业之间的不断竞争一定会导致财富的分散,而这些财富一般都用于技术的更新上。第四,由于物质的不足,而资本又要追求更多的利润,这就使得贪念不断增加。第五,政府要保证一些市民的“社会保障”,同时也必须担负起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任。第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巩固一定离不开教育和传播。以上6个部分不可分离且有着密切的关联,每一个部分都不可缺少,也不可能离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独立运转。从福斯特的分析中可以清楚看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逻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质上是一种金字塔的结构,少数资本持有者位于金字塔尖,工薪阶层位于金字塔的底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转的本质特征决定着生产一定会逐步扩张并且更加集中,这是追求利润的必然结果,为了保持这种高利润,不但要扩大生产,而且技术也要不断更新,以此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在竞争的过程中,一些资金较少而且技术落后的个体企业逐渐消失,最终这些经营者沦为了工薪阶层,这就促使了生产集中现象的产生。为了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得以稳固和延续,资产阶级一定会宣扬适合此种生产方式的文化来改变人们的思想。福斯特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本身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就是相悖的,环境资源是有限的,而资本的扩展是无止境的,这本来就是相互矛盾的,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全球环境存在毁灭性的危机。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在其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就已经阐释了在“可计算性和效率”原则的驱动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有着十分严密的分工和管理模式,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工人的劳动过程都要进行“合理”计算和分析,这样的模式就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以此来获取更多的利润。然而这种“计算性”原则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工人的异化。为了提高生产率,企业一定会引入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那么在劳动生产中工人就要为机器服务,这就失去了人在生产中的主动性而成为了被动的劳动者,工人的劳动完全成为了机械式的劳动,使工人的劳动从劳动产品中脱离出来,让两者失去了联系。所以,卢卡奇指出这种“合理”的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工人被逐渐异化的过程。资本主义社会中,合理化和可计算性的生产模式早已渗入社会的各个角落,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是必然要发生的。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前理论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必然联系。高兹从政治生态学方面人手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关联做了详尽的阐释。资本主义追求高额利润的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能解决由此种生产方式给环境带来的危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