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早期政治文化史散论》:
在危机引发的激烈批评与反对中,不同社会群体都参与其中,政治精英与民众的关系在发生变化。在众多不同的批评声中,政治精英需要了解甚至迎合他们选民的感受,并借助民众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而民众则需通过精英来满足他们的诉求。可以说,在危机中,政治精英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直接推动了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美国的民主”正在发生变化。
实际上,在19世纪初,这些普通民众在政治生活中依然缺乏话语权。在国会,共和党成员往往对于总统的党派候选人具有决定地位。同时,因为当时共和党在全国的主导作用,所以一旦共和党核心小组选出候选人,那么基本上这位候选人就能够在19世纪初当选美国总统。可见,共和党内精英对于国家政局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相比之下,民众几乎无法通过选票影响到政局走向。
另外,在各州,地方精英也控制州议员候选人的选举。在选举中,民众的影响力极弱,候选人的个人社会关系、家庭关系以及社会地位往往是选举的决定因素。一些地方官员在议会中掌握重要权力,他们决定如何分配任免权,控制土地获得资格、银行特许状以及建立商业公司的特权,甚至直接控制议会选举。当然,在决定过程中这些官员内部会有一些争论,但往往在投票前,他们已经达成妥协,避免由公共投票产生结果。虽然各州在不同程度上都保护公民的选举权,但是各州的选举权都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比如,在南卡罗来纳,民主选举只允许选举拥有500英亩或1000英镑个人财产的人做议员。在一些地区,政治精英与企业精英的力量更是联合在一起。比如在纽约,州长乔治·克林顿(George Clinton)的侄子德威特·克林顿(DeWitt Clinton)在纽约市商业精英的帮助下,赢得选举,获得市长职位,成为政界与东北部商业精英的领袖。在执政期间,他运用州权力为某些商业利益服务。
在19世纪10年代,托马斯·杰斐逊曾坦言,美国已经背离了共和主义原则。他认为,共和党以银行机构和其他商业公司为基础,建立了一个“贵族制的单一政府”。他相信,这些人很快就会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我们的政府比期望的更不像是共和主义”。在此之前,杰斐逊一直认为,精英应该作为国家政治的领导者。而19世纪10年代的政治生活使杰斐逊意识到,广泛的选举权与选举活动并不能保证共和制,精英虽然熟知共和主义,但却利用共和主义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他提出,只有每位社会成员“通过他选举的代表”表达他的关注,发出平等的声音,政府才是真正的共和制。他倡导改革,提议乡村自治,实施“初级的共和制”,每个地方选举出一位法官与治安官,每个地方都负责建立自己的学校与济贫所。他支持民众的反叛,认为“人民天生的良好感觉与警觉性”会支持他们展开行动。
正如杰斐逊所言,1819年的危机使人们开始全面质疑国家的政治经济。那些通过利用政治权力获得经济特权的人受到广泛敌视,人们逐渐意识到政府政策存在不平等。同时,一些政治精英似乎也意识到,他们只有作为人民的“代言人”,才能赢得人民支持,在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影响力。在19世纪初,联邦党在政坛逐渐销声匿迹,共和党内部则出现不同派别。各种派别之间形成政治竞争,在斗争中,一些派别依靠的就是反精英主义力量,联合那些对“特权”不满的农民、有民主思想的工人与手工业者以及小商人。在19世纪20年代的总统竞选中,这种趋势体现得非常明显。
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在1828年的总统竞选中,运用各种方式,努力赢得民众支持。杰克逊号召“改革”,防止政府腐败,提倡有限政府,发展经济,支持各州的道路与运河建设,维护州权。他为了赢得竞选,拜访国会代表,接受访问,并在报刊上刊登他撰写的文章。在南方、西部以及大西洋中部各州,他获得大多数人支持。在他的主导下,他的阵营在地方和州都建立各种竞选委员会,引导和协助竞选活动。这些委员会组织游行、集会、烧烤、阅兵和其他形式的活动,展开竞选活动。另外,从新英格兰地区到路易斯安那,杰克逊阵营还在各地建立报刊。比如在北卡罗来纳,1827年中期就建立了9家报刊。在每个州,杰克逊阵营都安排一家报刊专门发布官方消息。总之,杰克逊通过各种方式,与普通选民交流联络。
当然,并非所有政治精英都愿意吸引并迎合选民。杰克逊的竞争者约翰·昆西·亚当斯(John Quincy Adams)在竞选中就很少主动参与吸引选民投票的活动。他鄙视杰克逊联合民众的行动,甚至厌恶自己被视为属于一个党派,仍然坚信政府应由最有能力且有学识的精英来管理,相信精英具有美德,受过良好教育,能够克服各种分歧与差异。还有一些精英则完全敌视民众的批评。曾任纽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的詹姆斯·肯特(James Kent)将民众的反对比作“道德大瘟疫”,认为整个国家都被“瘟疫”感染了,在最低劣下等的人的煽动下,穷人会掠夺富人,国家会陷入混乱。然而,这些政治精英的“精英主义”立场已经很难被大多数人接受。1819年危机后,在“精英主义”与“民众主义”的较量中,“民众主义”路线显然占据了上风。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