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铜仁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背景
1.1.1 铜仁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启动历程
2013年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3〕7号)在“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方面的主要任务中明确指出:“以大中城市周边、重污染工矿企业、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周边、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废弃物堆存场地等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南、中南、辽中南等地区,选择被污染地块集中分布的典型区域,实施土壤污染综合治理。”
2013年4月10日,环境保护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的通知》(环发〔2013〕46号)在“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试点示范”中提出,国家将在浙江省台州市、湖北省大冶市、湖南省石门市、广东省韶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市和贵州省铜仁市等地实施典型区域土壤污染综合治理项目。
2014年4月17日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地质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2014年10月28日,《贵州省铜仁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方案》通过专家评审。
2015年7月21日,环境保护部在京主持召开了“国家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启动会。会议明确了国家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推进路线图和重点内容。自此,我国拉开了土壤治理的序幕。
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明确提出建设综合防治先行区。贵州省铜仁市被列为全国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六个先行区之一,要求重点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力争到2020年先行区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2017年8月16日,《关于汞的水俣公约》正式生效。在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和世界银行的组织领导下,由全球环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und,GEF)资助,批准确定铜仁市作为中国履行《关于汞的水俣公约》能力建设项目的试点之一,开展汞流向报告制度、含汞污染地块风险评估、含汞废物回收处置技术可行性研究、大气汞监测能力提高和成果宣传等工作,以提高试点城市和国家的履约能力。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铜仁市汞污染土壤防治能力建设的步伐。
1.1.2 铜仁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的建设与发展
1.铜仁市先行区建设的地方政策
201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贵州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黔府发〔2016〕31号),提出了“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土壤污染防治目标和各项任务。提出“大力实施‘净土’工程,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综合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要求。
2.铜仁市先行区建设的人员
2016年11月,为推进落实土壤综合污染防治先行区的建设工作,铜仁市成立土壤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其在铜仁市环境保护局下设办公室,从相关区县和部门抽调精干人员办公,明确土壤污染防治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职责。自此,铜仁市先行区建设正式启动。
3.铜仁市先行区建设的内容
铜仁市先行区建设主要从土壤污染调查、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过程阻断、汞污染土壤风险管控与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制度体系建设这些方面进行该市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
1.2 铜仁市区域概况
1.2.1 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黔湘渝三省(直辖市)接合部,东邻湖南省,北接重庆市,西、南两面连接遵义市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贵州省向东开放的门户和桥头堡,自古有“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美誉。铜仁市行政区域总面积18003km2,占贵州省总面积的10.22%。全市辖碧江区、万山区、松桃苗族自治县(简称松桃县)、玉屏侗族自治县(简称玉屏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简称印江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简称沿河县)、江口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大龙经济开发区、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气候环境
铜仁市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山间、河谷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山地地形封闭,湿度大,容易产生云雾,且湿热同季,形成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凉干旱,冬夏温差较大,干湿季较明显的气候条件,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
3地质地貌
1)地质条件
按照全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系统,铜仁市属扬子准地台中江南台隆的一部分。铜仁市地层古老,从元古宇的前震旦系、震旦系到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等地层都有出露。铜仁市地貌基本平面格局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和地层分布密切相关,受到主要地质构造线走向的控制。由于铜仁大断裂和茶凤大断裂的分割以及东西相变区的差异,形成了三大地层片区:第一片区为茶凤大断裂以东,是全市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区域;第二片区为两大断裂带之间的区域;第三片区为铜仁大断裂以西区域。铜仁大断裂(北东向)和茶凤大断裂(北东向)是铜仁市全境三大自然片区差异明显的地质基础,加上地层沉积环境的不同和形成的江南古陆及扬子海区两大区域的相变影响,使铜仁市同属寒武纪时期的地层在岩性和沉积厚度上存在差异。
2)地形地貌
铜仁市地处云贵高原第二级台面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总体呈现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特点。全市*高点位于印江县梵净山的耸凸点,海拔2572m;*低点在沿河县洪渡镇乌江出口省界处,海拔205m,相对高差2367m。铜仁市地质结构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全市地貌以低中山丘陵为主,其次为高中山和河谷盆地。根据地貌类型及组合在空间上的差异,铜仁市地貌被划分为三个一级区和十个二级区。
4.水文和水文地质
铜仁市河流属长江流域的沅江和乌江两大水系,其中沅江水系流域面积6879km2,占全市流域面积的38.2%;乌江水系流域面积11124km2,占全市流域面积的6.8%。全市河流均属山区雨源型,由降水补给形成地表径流。境内河流的发源地,除过境的舞阳河和乌江干流以外,其余均发源于武陵山脉。主要河流均沿地势向东、北东和北三面迂回流入湖南省或重庆市,一般呈放射状。全市河流多、密度大,俗称四十八溪。例如锦江干流段,10km以上的干流有22条,河流总长447.3km,河网密度为28.8km/百km2,为全省河网平均密度的1.68倍。全市年径流量为127.42亿m3,地下水总储量29亿m3,水能资源丰富,人均占有水量居全省首位。全市大多数区县位于乌江水源涵养区,乌江、锦江、舞阳河和松江河等四条河流构成铜仁市及黔东区域重要的生态廊道,其区域生态环境作用非常重要。
根据含水层的岩性、结构、性质和地下水赋存条件,铜仁市地下水类型包括碳酸盐岩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孔隙水。
5.矿产资源
铜仁市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矿产有59种,其中金属矿产有22种,分别为汞、锰、金、银、钨、锡、铜、铁、铅、锌、钒、钼、铂、镍、镁、铌、钽、碲、硒、锢、镓、锗。铜仁市地处湘黔汞矿带,具有丰富的汞矿资源。其中,铜仁市的万山汞矿规模*大,其汞矿资源储量位列世界第三,被誉为“中国汞都”。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使得铜仁市一度成为国内*大、享誉全球的汞工业基地。
1)汞矿
铜仁市的汞矿床主要分布于碧江区、万山区,其次是松桃县、江口县、印江县、石阡县等地。矿体产于寒武系及下奥陶统地层的白云岩或灰岩中,受地层岩性和构造制约,矿体规模大小不一,多呈不规则状、团块状、脉状、星点状产出,属于低温热液型矿床。据统计,区内汞储量达5万多吨,居全国首位,其中大部分已被开采,保有资源储量9000多吨。
2)锰矿
锰矿是铜仁市内优势矿产资源,分布于黔湘渝交界的松桃县、碧江区、万山区、印江县、江口县、石阡县等县(区),位居全国锰矿资源储量的前列,其具有分布广、质量较好、资源潜力大等特点。目前,锰矿开采冶炼产业链已经成为继汞矿资源开采冶炼后,铜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1.2.2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2020年,铜仁市生产总值1327.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9.39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32.58亿元,增长3.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05.82亿元,增长4.0%。全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1.8%、25.0%和53.2%。
1)农业
2020年,铜仁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7.5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74.49亿元,林业产值37.11亿元,牧业产值142.36亿元,渔业产值13.3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0.22亿元。
2020年,铜仁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87.03万亩(1亩≈666.67m2),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28.5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6.76万亩。年末实有茶园面积141.53万亩,果园面积90.44万亩。
2020年,铜仁市粮食总产量234.71万吨,其中,稻谷产量59.59万吨;油料产量16.13万吨;茶叶产量4.25万吨;水果产量52.31万吨。
2)工业
2020年,铜仁市工业增加值215.7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1%,重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4%;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1%,集体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1%。
3)就业与扶贫
2020年,铜仁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98元,其中,工资收入17117元,经营净收入9841元,财产净收入2702元,转移净收入4138元。
2020年,铜仁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0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5244元,经营净收入3466元,财产净收入63元,转移净收入2327元。
1.2.3 土地利用现状
铜仁市拥有土地总面积18003km2,其中,耕地3577.19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9.87%;林地11578.71km2,占64.32%;草地82.80km2,占0.46%;湿地5.63km2,占0.03%;建设用地1431.47km2,占7.9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84.48km2,交通运输用地359.47k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87.52km2);其他用途土地1327.2km2,占7.37%。从土地利用的角度看,铜仁市近十年来城镇化发展、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成绩。
1.2.4 农业种植结构
铜仁市的耕地主要分布于河谷阶地、低山河谷、低山丘陵或剥夷面,低中山山脚、山腰及山谷盆地和断陷盆地等区域。
铜仁市重点发展生态茶、中药材、生态畜牧业、蔬果、食用菌、油茶等产业,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积150.5万亩,创建11个样板坝区和61个达标坝区,全市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33.2万亩;坝区流转土地16.53万亩,发展经济作物17.22万亩。新增茶叶种植面积18万亩、精品水果7.08万亩、油茶8.99万亩、中药材13.95万亩、食用菌4.52亿棒、蔬菜种植215.7万亩。
1.2.5 汞矿资源开发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