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红烧土遗址和遗迹的概念及在我国的分布
第一节 红烧土遗址和遗迹的概念
红烧土,是考古上的俗语,没有明确的定义,通指被大火烧烤后表面颜色从微红色到红色的考古遗迹或遗物的土块或土体。为了表述方便,本书将研究对象——红烧土,界定为那些考古遗址中具有火烧特征、表面浅红或红色的遗迹和遗物。
红烧土遗迹、遗物是土遗址与遗迹的一部分,这类遗迹和遗物与周围土壤的颜色有明显的差别,显示出明显的局域性或者不均匀性,但是由于有些过火的红烧土是非故意的,而且是露天烧成,过火温度不同,外观颜色不均匀,特性也有差异。
红烧土和红陶也有区别,主要体现在:红陶是将泥土挑选淘洗,成型后烧制形成的;而红烧土的原物则处理简单,一般直接用普通的土与水混合后堆砌或者夯打形成,有些直接就是由生土过火形成的。
南方地区的红土类遗址虽然带红色,但是其与周围土壤的色泽接近或一致,可排除在外,一些遗址中间夹红土呈层状分布或颗粒状存在,不具备火烧的特征,也不叫红烧土。
在这些红烧土文物中,价值较高的是史前人类的用火痕迹,以及红烧土房基遗址、古代瓷窑遗址、过火的古代遗物如泥塑等。
第二节 我国红烧土遗址和遗迹的分布
红烧土类文物及遗迹伴随着人类开始掌握火的应用而出现,可以说只要有古人类活动的地方都会有红烧土类文物的存在。
从时代分布看,红烧土类文物从北京周口店时代一直延续到近代。
红烧土遗址在我国的分布区域范围与古代人类活动足迹相吻合,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分布,中东部地区*为密集。分布在内蒙古的兴隆洼遗址、二道井子遗址,辽宁的牛河梁遗址,北京的周口店遗址,河北曲阳的定窑遗址,山东的大汶口遗址,河南的郑州大河村遗址、三门峡仰韶村遗址、南阳黄山遗址、禹州钧窑遗址、清凉寺汝窑遗址,安徽的尉迟寺遗址、凌家滩遗址,湖北的雕龙碑遗址,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遗址、西乡李家村遗址,四川的邛窑遗址,江西的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广东的普宁虎头埔遗址等,是我国境内红烧土遗址的典型代表。
按照现存红烧土类文物的形成方式,可以将其分为人为有意火烧的和无意火烧的两种。
人为有意火烧:早期的陶窑如半坡遗址的陶窑等,建筑基址如大河村遗址的房基、南阳黄山遗址的建筑遗址群等;晚期的如宋代的五大瓷窑遗址。
无意火烧:一些古代建筑失火后形成的遗址,如牛河梁遗址的1号地点,大明宫丹凤门遗址,秦始皇陵陪葬坑的部分遗址等。
按照用途,可以分为烧火做饭形成的灶膛、为居住制作的红烧土排房、烧制陶器的陶窑、瓷器烧制形成的古瓷窑遗址、冶金的窑炉遗址、祭祀用的红烧土块等。
第二章几个典型红烧土遗址概况及病害调查
要对红烧土遗址采取保护措施,首先需要对红烧土遗址的保存状况和病害有所了解。为了获得这些信息,对几个典型遗址的病害进行了现场调查和取样,根据调查获得的资料和样品的分析研究结果,总结了红烧土遗址病害的特征。
第一节 几个典型红烧土遗址状况简介
2.1.1 红烧土房基遗址
石器时代的红烧土排房房基以郑州大河村遗址*有代表性,另外3处较典型的是安徽的凌家滩遗址、尉迟寺遗址和湖北枣阳市雕龙碑遗址的15号房址,这些遗址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1.1.1 郑州大河村遗址
1. 遗址概况
大河村遗址发现于1964年,先后于1972—1987年经过21次发掘,是一处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文化遗存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共发现各类房基47座、窖穴297座、墓葬354座,出土陶、石、骨、蚌、角、玉等不同质地的珍贵文物3500多件。其中红烧土房基F1—F4价值很高。
出于保护的目的,1972年修建了F1—F4红烧土房基遗址的保护房,属于普通的砖木结构。遗址东西长34米,南北宽13米,总面积400多平方米(图2-1)。为了更好地展示遗址,1986年建成开放遗址博物馆b。1986年大河村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遗址所处环境
郑州大河村遗址地理位置为北纬34.16°—34.59°,东经112.42°—114.14°,海拔86—130米b。遗址地处郑州市中东部平原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4.2℃,年平均降水量为636.7毫米。土壤为潮土类,系黄土性冲积物质沉积形成,富含碳酸钙,pH值呈中性或微碱性,土壤易溶盐类含量一般小于0.1%。2008—2009年对遗址所处的小环境进行了温湿度记录,结果见图2-2和图2-3。
2.1.1.2 安徽凌家滩遗址
1. 遗址概况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太湖山南麓,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原始聚落中心,其年代为距今5500—5300年,与辽宁红山文化的年代相当,而早于浙江良渚文化。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遗存,对研究该地区的古代文明起源有重要意义。凌家滩遗址发现近3000平方米的红烧土遗迹,红烧土块垒筑的墙体厚度达0.5—1.5米。1998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遗址所处环境b
凌家滩遗址地处裕溪河中段北岸(图2-4),坐落在一条长带形滩地上,地理坐标为北纬31°,东经118°。遗址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500米,地势由南向北逐步抬高。遗址*高点是凌家滩墓地,海拔高度约20米,*低点是邻近裕溪河滩地上的居住区,海拔高度约7米(图2-5)。
2.1.1.3 安徽尉迟寺遗址
1. 遗址概况
尉迟寺遗址位于安徽省蒙城县许町镇毕集村,是一处南北长230米、东西宽220米的圆形环壕大汶口文化聚落,发现成排成组的红烧土房子40余间。这些房子全部是木质网状框架,外抹灰泥,整体烧烤而成b。该遗址是目前皖北地区规模*大的一处原始聚落遗址,它的发现对于大汶口文化的全面研究而言是一项巨大的突破,1994年被评为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遗址所处环境
尉迟寺遗址所在的皖北地区,属于淮河主要流经地,位于北纬31°—36°,东经112°—121°,地势很低,地下水位高,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西部与中部海拔20—50米,东部仅0—20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78毫米,多集中在6—9月。
2.1.1.4 湖北枣阳市雕龙碑遗址15号房址
1. 遗址概况
F15是雕龙碑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归属于屈家岭文化,距今约5000年。F15的建筑面积为11.5米×8.8米,约为101.2平方米,保存有数十厘米高的红烧土墙体。建筑平面呈“田”字形,墙体皆为“木骨泥墙”,即以直立排列的木棍为骨,在其四周堆砌红烧土块,然后表面涂以草拌泥抹平,*后经火烧烤。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