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先秦儒学核心范畴英译研究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13268495
  • 作      者:
    李乐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乐,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化与翻译学博士,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典籍翻译、中西文化比较及语言哲学等。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一项,浙江省教育厅一般项目两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展开
精彩书摘

  以上只是索绪尔对符号的基本洞见。索绪尔在其语言、言语二分和能指、所指之间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之上提出了独特的意义观。“在词里,重要的不是声音本身,而是使得这个词区别于其他一切词的声音上的差别,因为带有意义的正是这些差别。”①换言之,想要区别语词,我们应该关注的并不是某个语词的声音本身,而是不同语词在发音上的差别。而差别正是在系统中才能显示。也就是说,若把语言看作一个系统,词与词的差别无论是在声音还是在意义上,都取决于它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关系。“语言既是一个系统,它的各项要素都有连带关系,而且其中每项要素的价值都只是因为有其他的要素同时存在的结果。”②一个语词是其所是跟其自身并无全然关系,而是在与其他语词尤其是它所处的小系统的其他语词的关系中成其所是的。比如“哥哥”一词只有放在“亲属”这一大类语词中才获得其明晰的含义,把语言看作一个大系统,系统里面又包含了小系统,小系统里也许又包含着亚系统,但最基本的单位则都是语词。语言大系统就是依赖于各级系统所包含的语词间的关系或者差别来生成意义的。这也就是索绪尔所言的语言是价值系统的观念。
  而这里的意义运作本质便是以语词为小单元去勾连概念的,而单个的概念实质来自思想。人类思想的世界自身是混沌不清的,只有在通过语言关联概念分解后才变得清晰起来。正如卡西尔言:“倘若没有语言,存在就会处于晦暗不明和混乱无序的状态。”③语词的声音差别实现了形式化的概念间的离析,具体表现为形成了不同的能指。混沌思想离析为单个概念在本质上表现为“对象化”的实现,最终形成不同的所指。思想终归是关于世界的思想,而不是空洞无物的,这样,才最终完成“语词-思想(概念)-客体世界”线性的关联。所以,由思想离析为单个概念的方式,其实与人认知世界的方式密切相关,或与一个民族的认知方式紧密关联。
  那么翻译势必要面临一个问题,两种语言中由差别运作的意义网,或者说语域网是否能对应起来?即A语言系统里语符与意义关涉的方式是否可以在B语言系统里实现?考虑到这个问题,在翻译时就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系统在各自构成中的关系与差别。自此,从理论层面上来说,翻译中机械的对应和等值将遭遇挑战。
  语言学家沃尔夫在《科学与语言学》中对由客体世界到语词的过程做了精炼的描述:“我们用自己的本族语所划的线切分自然。我们从现象世界中,分出范畴和种类,并不是因为它们客观地呈现于每一个观察者面前;相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印象流,它们是通过我们的大脑组织起来的。我们将自然进行切分,用各种概念将它们组织起来,并赋予概念以不同的意义。这种切分和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契约,即我们所在的整个语言共同体约定以这种方式组织自然,并将它编码固定于我们的语言范型(pattern)之中。当然,这一契约是隐形的,并无明文规定。但它的条款却有着绝对的束缚力;如果我们不遵守它所规定的语料的编排和分类方式,就无法开口讲话。”①印象流其实等同于索绪尔所说的混沌的思想,概念的组织则是思想的离析化。我们将自然进行切分实质完成了对象化过程。而我们的切分和组织所遵守的契约则是民族共同体长久以来约定俗成的思维方式,或日认知方式,它在无形当中对语言范型的形成发挥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传统语言观中语词直接指向客观世界,即语言与世界同一。而在索绪尔的语言观里,语词是通过概念才与客观世界发生关联的;概念则与心理活动紧密相关,是属于思维的范畴。语词不再直接指向客观世界,而生成了“语言-思维-存在”这一新链条。在这一线性关系中,思维和概念的进入使得语词意义的稳定遭受了挑战。
  ……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1.1.3 本书关键词说明
1.2 文献综述
1.2.1 海外重要先秦儒学译本简介及述评
1.2.2 先秦儒学典籍翻译研究述评
1.3 本书结构
1.4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先秦儒学思想要略及核心范畴
2.1 儒学思想的根源
2.1.1 巫觋时代——中国的原始宗教
2.1.2 殷商时期的祭祀
2.1.3 周代礼乐文化的形成
2.2 孔子及其《论语》
2.2.1 “六艺”:儒家思想的渊源
2.2.2 重建礼乐——孔子的使命
2.3 《论语》之后的先秦儒学经典
2.3.1 《中庸》:君子之道
2.3.2 《孟子》:仁心的发动
2.3.3 《大学》:修身的展开
2.3.4 《荀子》:礼义外化的构建
2.4 先秦儒学核心范畴体系
2.5 本章小结

3 可译性与先秦儒学核心范畴的意义特征
3.1 先秦儒学范畴的可译性维度
3.1.1 “确定语义”观照下的可译性
3.1.2 “差别产生意义”观照下的可译性
3.1.3 “语言世界观”观照下的可译性
3.1.4 可译性理论之于先秦典籍范畴意义探寻的启示
3.2 先秦儒学核心范畴的意义特质
3.2.1 关联性与情境性
3.2.2 多义性:典籍文本独特的阐释境遇
3.2.3 “观”与先秦儒学思维方式
3.3 本章小结

4 先秦儒学核心范畴中英比析
4.1 “兴”及其英译
4.1.1 先秦儒学语境中的“兴”
4.1.2 “兴”的英译分析
4.1.3 小结
4.2 “仁”及其英译
4.2.1 先秦儒学语境中的“仁”
4.2.2 “仁”的英译分析
4.2.3 小结
4.3 “义”及其英译
4.3.1 先秦儒学语境中的“义”
……
5 先秦儒学核心范畴翻译模式
6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