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色如天相 器传千秋: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
0.00     定价 ¥ 2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28142
  • 作      者: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收藏
精彩书摘
引言 何为松石?
  文献记载中的绿松石
  “绿松石”这一称谓始于清代,记载于《大清五朝会典》中:“皇帝朝珠杂饰,惟天坛用青金石,地坛用琥珀蜜蜡,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绿松石。清代以前,绿松石 常以“瑟瑟”“琅讦”“甸子”的形式记载于古代文献。
  1921年章鸿钊先生在其名著《石雅》中形象地阐释了绿松石这一称谓:“此(指 绿松石)或形似松球,色近松绿,故以为名”,是说绿松石因其天然产出常为结核状、球状,颜色多呈蓝绿色,因而被称为“绿松石”,也可简称为“松石”。
  总之,早期文献中记载的绿松石多侧重于功能的介绍,如多作为佩饰或装饰其他器物的镶嵌物,并以拥有绿松石的多寡来形容生活的富足程度。到后期还出现了对绿 松石制品矿源的讨论。
  绿松石(turquoise)又称土耳其石,是一种无外来负离子含水的铜铝磷酸盐的次生矿物,主要化学成分CuAl6(PO4)4(OHV4H2O。在早期花岗岩中淋滤而成,在近地表矿脉中沉淀成结核,被岩脉的基质所包裹,硬度在3~6之间,密度2.4~2.9g/cm3。结核状绿松石个体较小,人们加工时有意选择“色匀质纯”的绿松石原料,使得可加工绿松石饰品的原料普遍形体小,大块绿松石原石就显得弥足珍贵。
  2018年12月开始实施的国家标准《绿松石分级》对绿松石的颜色、质地、表面洁净度、光泽、透明度、花纹进行了详细的分级说明,将绿松石分级上升到国家标准。其中颜色从蓝到橙色不等,像天蓝色、浅绿色等辨识度高的颜色被称为“绿松石色”。透明度从微透明至不透明不等,光泽分为玻璃、蜡状、土状三种。
  在颜色均一的块体上,也常见有分布不均的白色条带、斑点或黑色铁线,甚至是凹坑。绿松石表面常见的特殊花纹类型包括乌兰花、唐三彩、蛛网纹、水草纹、水波 纹、雨点纹六种。
  我国古今绿松石矿分布情况
  根据当代矿产调查,我国绿松石矿储量占世界的70%,宝石级绿松石矿主要分布于陕西、湖北、河南三省交界的东秦岭地区,包括今天的湖北十堰郧阳区、竹山县、郧西县,河南淅川,陕西白河、平利,陕西洛南;另外,在安徽马鞍山、铜陵,青海乌兰,云南安宁,新疆哈密,甘肃敦煌,江苏江宁,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北部等地也发 现有绿松石矿,但目前只有湖北、安徽、陕西等地仍进行绿松石矿的开采和加工。
  工艺及现代应用
  绿松石制品系由机械加工而成,其制作工艺与其他质料的玉器制作工艺基本一致,也是从制石工艺基础上发展而来,早期工艺比较简单,后期比较进步。传统工艺一般涉及以下步骤:剥皮—切割—预型—打磨—抛光,主要通过磨制、雕刻、钻孔等工艺进行预型,加工过程中还衍生出粘接等工艺。
  现代工艺除了借助现代机器进行剥皮、切割、预型、打磨、钻孔、抛光之外,还试图从根本上改变绿松石原石体积小、成矿少的局限性。
  新中国建立以来,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绿松石器,仅史前文化遗址中绿松石制品就巳经覆盖至少15个省区,也成为了各大博物馆的重要文物,故宫博物院就保存有明清时期绿松石制品上万件。2015年有着“中国绿松石之乡”之称的湖北竹山县建成开放了全球首家绿松石博物馆一国际绿松石博物馆,以宣传湖北的松石文化。
  近些年绿松石的价值逐渐得到了肯定,因此成为很多收藏家关注的对象,其加工的首饰品和雕刻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中国绿松石看湖北,绿松石作为湖北的名片,代表中国,走向世界。
  华光初现——新石器夏商吋期
  人类对美的追逐探索从未停止,新石器吋代早期,中原大地的贾湖先民,成为全世界制作使用绿松石的先驱,美丽的绿松石伴随着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在中华大地大放异彩,并于新石器吋代晚期,发展出镶嵌技术。进入夏商吋期,镶嵌技术和绿松石资源为上层社会所控制,绿松石成为礼仪用器,被视为王权的象征。
  The Emergence of Glamour
  From Neolithic to Shang Dynasty
  Human being never cease the pursuit of beauty. Jiahu people in the early Neolithic firstly came in crafting turquoise. Since then, the beautiful turquoise objects thrived alongside the cultures of the Yellow River, sparkling on the landscape of China. During the late Neolithic, inlay of turquoise was created. In Xia and Shang Dynasty, the technique of inlay and the resource of turquoise were the exclusive of upper class. Turquoise objects were ritual wares at that time, being a symbol of the crown.
  以玉饰身
  Adorned as Accessories
  新石器时代,绿松石*显著的功能就是装饰,作为单件或组件出现,成为人们广泛应用的饰品,包含头饰、颈饰、腕饰、耳饰等。新石器时代晚期,新出现的绿松石镶嵌技术,盛行于黄河流域,也见于长江下游地区。
  The most crucial function of turquoise objects in Neolithic is to ornate and adorn. In form of a set or as a single piece, turquoise object was widely used as accessories, including headwear, neckwear, wristwear, earrings, etc. The inlaid turquoise objects started from late Neolithic and prevailed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en radiated to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Basin.
展开
目录
目录
i 序一 绿松石的“国玉时代”/许宏
iv 序二 绿松石:华夏文明的见证/杨明星
001 引言 何为松石?
005 华光初现—新石器夏商时期
006 以玉饰身
030 王朝国玉
071 流金耀世—两周秦汉时期
072 环佩玎珰
084 宝嵌青铜
118 金碧相辉
134 神秘西南
149 宝竞风雅—隋唐宋明时期
150 雪域瑰宝
172 草原奇珍
184 五色瑛琭
200 附录
215 策展手记
229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