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高校以“课程思政”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0年5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意见》与《纲要》的出台,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要求,并指明了方向。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必要环节,外语教育既是独立的学科专业领域,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影响着每一位大学生的成长。从这个角度来看,挖掘外语教育中的育人资源,加强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关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与此同时,新形势下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力度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等对外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外语教育也因而被赋予了新的战略地位和历史责任,也为加强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强的实践理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