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调病论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19690
  • 作      者:
    胡春申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3-01
收藏
精彩书摘
胡春申医路
  一、自学与拜师,医武相结合
  我学医始于 1969年春,在姐姐、姐夫的指导下接触医书。当时,为了明白诊治疾病的过程,我不顾别人的白眼、蔑视和讥笑,经常溜到医院去“旁看”。为了知道人体究竟有多少根肋骨,我半夜翻窗进入解剖室,偷看人体骨骼标本。自学真是十分艰难的。
  1970年春,父亲看我学医矢志不渝,几经努力,终于让我得拜当时泸州的十大名中医之一的罗钰生老师为师。罗老师在我父亲壮年患湿温奄奄待毙之时,用吴鞠通《温病条辨》方药起死回生,是我父亲的救命恩人。罗老师让我首先学习《黄帝内经》,然后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原著,并随他门诊。我曾亲历罗老师用黄土汤加减治愈当时已无法手术的胃溃疡大出血患者;用 7分钱一剂的五皮饮加减使每周必抽 1000毫升胸腔积液的肝硬化患者胸腔积液、腹水全部消除两年多;用消瘰丸加减治疗众多乳腺癌疗效卓著等。
  罗老师的医书因为特殊原因所剩无几,那时买到所需医学著作也很困难。于是父亲千方百计,到处借书回来,抄书给我学习。这以后,无论严寒酷暑,父亲除了上班,所有空闲时间,都在默默地为我抄书。整整用了 3年时间,父亲为我抄写了厚厚的 20多个笔记本的医书,直到有医书可买。至今,父亲在昏黄的灯光下抄书的画面,我记忆犹新。
  从父亲为我抄写的《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医经典的内容,但对医理医法却很难理解。罗老师说:“你白天临证,晚上看书,边学边用,慢慢就理解了。”
  我学武术功法与学医基本上是同时开始的,而我 50多年来临床治病与养生治未病也基本上是同时并举的,我的医路,这两条线始终交织在一起,因此,就结合起来写吧。我自幼丧母,家境贫寒。但我父亲曾从军、从政、从商、习文,经历丰富,知识渊博,兼具军人、官人、商人、学者气质,对我影响很大。我秉承孔子“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真言,如痴如醉兼习武功,先后拜了 10多个老师,学习了 100多套南拳北腿,但如猴子搬苞谷,学了后面丢了前面。只有六字诀、陈式太极拳、内功八段锦、丹田周天功和推拿按摩等习练并推广至今。刘代伦老师,是使我真正管窥到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老师。他高大魁梧,技击时声如洪钟,摄人心魄;目光如炬,令人胆寒;动作如风,快如闪电;出手精准,招招制人。刘老师教给我们的功夫,古朴实用,都是“干货”,有阴圈圆手、四掌四腿、三翻手、燃灯步、铁船、铁盘、铜头灌顶、佛顶珠、海字劲等。练功时训练强度大,功夫上身快,但副作用也大,只适合年轻人在老师指导下训练。刘老师的功夫几乎失传。后来,我有意识地把这些功夫与《黄帝内经》经络和营卫等知识结合起来。我习练大小周天与丹田功夫,并在练功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带功按摩的特殊技能,还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实证体验。
  后来,我下乡当了“赤脚”医生,返城后又在工厂当厂医,在这段时间,我除干好本职工作、结婚生子、照顾重病的老人外,还制订了严格的学习计划,三更灯火五更鸡,以平均每天学习 1万字的速度,把《黄帝内经》《医宗金鉴 订正仲景全书》《养性延命录》《脾胃论》《温病条辨》《临证指南医案》《血证论》《时病论》《串雅内编》《串雅外编》《医学衷中参西录》《蒲辅周医案》《中医临证备要》等当时我能找得到的中医著作和中西医本科教材全部浏览了一遍,坚持每本书都记笔记和写读后感,除已经记背的《濒湖脉学》《药性歌括四百味》外,又记背了《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等书,还结合临床写了一本小册子《怎样自学切脉》。
  通过浏览《黄帝内经》,我发现了中医理论的源头,也开始用《黄帝内经》的养生理念指导自己练功和进行防病治病实践。通过浏览《医宗金鉴 订正仲景全书》,我第一次接触了仲景学说的全貌,看到了精彩纷呈的各家集注。
  通过浏览《养性延命录》,我找到了六字诀、五禽戏等功法的起源,看到了中医养生的无穷奥秘。
  通过浏览《脾胃论》《温病条辨》《临证指南医案》《血证论》《时病论》《串雅内编》《串雅外编》《医学衷中参西录》《蒲辅周医案》《中医临证备要》等著作,我饱尝了千年中医的美味珍馐。
  武术养生方面,在坚持练功实践的同时,我也学习了各种道、佛、儒养生书籍,例如,体育学院全套《武术》教材、《少林武功》、《太极拳术》、《形意拳术》、《道德经》、《黄庭经》、《素女经》、《佛说佛医经》等,并开始逐渐把个人爱好与临床需要结合起来,辅导患者练功养生。
  《礼记 儒行》云:“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明代王守仁云:“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这就是我当时学习工作的真实写照。
  胡春申教授早年练功与教练功法照片
  二、大学求深造,四海务交流
  1977年 10月 21日,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当时,我只有边工作边复习。有时厂里通宵加班,第二天白天还得去听老师讲课,晚上又是通宵加班,连续一两天基本无法睡觉。由于我早已把时间精力都集中到了学医与临床上,这 11年基本上没有复习中学的功课,因此,要用这点时间,把丢了 11年的功课复习到能够参加高考的水平,实在是非常艰辛的。
  1978年 3月 1日,我的录取通知书终于到了。当时,我和爱人全然不顾旁边人的眼光,近乎疯狂地嘻嘻哈哈相互拉扯着傻笑了整整一条街,其状态,完全不亚于《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中举。
  1977年,积压了十余年的约 570万高考考生大军一下子涌进考场,而被录取的只有 27.3万人,录取率为 4.78%,比 2017年哈佛大学的录取率 5.2%还要低,竞争真是惨烈!由此,1977级大学生便注定成为一个很特殊的教育群体,俗称“金 77”。
  我是 1966年高中毕业生(俗称“高 66”),1977年高考体检时,医生说:“你怎么又瘦又老,才 42公斤。”我回答:“我 11年前就应该来体检,那时也曾年轻;几个月前我 48公斤,复习迎考掉肉 6公斤。完全是用血肉之躯在拼搏,用生命在冲刺啊! ”医生哑然。
  1977年胡春申教授艰苦复习迎接高考
  4年学习下来,我的平均成绩为 95.3分,是全年级第一名。尽管我考取了非常高的分数,但我对于这种为了应对考试的学习,也隐隐感觉到它的弊端。因为,入学前 9年的临床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疗效才是硬道理。如果在大学里学习的东西和临床脱节,高分低能,是得不到患者认可的。
  因此,在努力学习好每门功课的同时,我重点学习了中医经典著作和中药学、方剂学、内科学、妇科学。
  对于《黄帝内经》,我当时的感觉是找到了长江的源头。因为平时阅读其他中医书籍时偶尔冒出来的画龙点睛的语录,在《黄帝内经》里俯拾皆是,原来这里遍地是黄金啊!
  对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我在跟师之初曾经有所接触, 1973~1977年又通读过一遍《医宗金鉴 订正仲景全书》,大学里有专门的课时学习,提高了对原文和经方的熟悉程度。
  4年大学学习的另一个重大收获是,我系统学习了西医知识。这对于我这种跟师 9年,中医思维方式已经定型、中医诊疗方法已经熟练,不会因为学习了西医就怀疑中医临床疗效,而又渴望学习西医知识技能的人来说,收获巨大。至今,我能够比较容易地学习掌握西医知识,进行知识更新,了解现代医学的前沿进展,都得益于大学期间系统的西医知识学习。而这,对于现在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招生对象,会不会有所启发呢?
  例如,学生进校先集中学习一年中医,从《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括》四小经典开始,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四大经典,特别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闭门学习半年,用传统中医理法方药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从第二学期起,就开始边学习边临床,跟师看门诊。一年以后,中医思维方式已经基本定型了,中医基本的诊疗方法已经基本掌握了,再安排现代中医学和西医学课程。即先古后今,先中后西。就像“西学中”一样,后几年再来“中学西”。
  毕业时,面对中医经典教学人才奇缺的现状,我服从学校安排,留校教学《黄帝内经》。
  我奉派参加了全国举办的《黄帝内经》师资班,系统学习了半年的《黄帝内经》,并参编了《黄帝内经五十篇详解》。
  我也应邀参加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现中华中医药学会)举办的全国功法学习班和全国武术功理功法交流会,结识了各地功法武术精英,开阔了眼界,但同时也看到了功法界的鱼龙混杂、江湖习气、自神其说和门户之见等弊端,从而增加了我想把功法搬上大学讲坛,促使功法正规化和科学化发展的责任感。我曾到厦门拜刘永言为师学习一指禅功,到福州拜万籁声为师学习自然门。万籁声( 1903—1992)老师,当代武林泰斗,师从南北大侠杜心五先生学习自然门武学, 1928年发表中国近代首部武术专著《武术汇宗》,被聘为两广国术馆少将馆长。万籁声老师把他的代表作《武术汇宗》赠送给我,并为我学习《黄帝内经》题词:“内经之要,在于矛盾的统一。气血和平,就是统一了,就没有病了。治到没有病,即是研究内经的目的了。”
  我还应邀参加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气功分册》的编审工作,并改编了“六字诀养气功”,推广至今已 30余年,曾教肺癌、中风后遗症、慢性结肠炎、顽固性失眠等患者练习且使他们获得了康复,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留校以后,我专心致力于《黄帝内经》的教学工作,整本背诵了《黄帝内经》统编教材上的原文,使我在课堂上能够出口成“经”,游刃有余。同时,根据《黄帝内经》“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的教诲,我将《黄帝内经》的原文与自己的练功实践结合起来。例如,我把功法硬功的各种体现和《黄帝内经》有关卫气的论述,实证体验,总结成论文,并在《上海中医药杂志》上发表。
  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于 1989年,历经 10年,独立完成了 50万字的著作《中华气功学》并出版,并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设了“气功学”选修课,实现了自己把流散江湖古老神秘的气功搬上大学讲坛的夙愿。
  胡春申教授早年向武术养生家万籁声老师学习自然门万籁声老师曾任两广国术馆少将馆长,为当代武林泰斗。其著作《武术汇宗》是民国以来第一部武术和养生全书
  万籁声先生为胡春申教授学习《黄帝内经》题词
  原卫生部中医局局长吕炳奎为胡春申教授的著作题词
  三、传承与创新,著书要立说
  后来,因工作调动,我南下广东,北上京城,访问欧美,交流学习,切磋技艺,传承创新。其间,一直没有中断的是对经典的钻研和临床诊疗工作。
  10年前,我回归母校附属中医医院,成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出版了《老年实用养生学》《老年实用调病学》。
  昀近几年,除日常门诊外,我的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了中医传承与创新的初步探索上。
  关于中医传承,在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师承教育曾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医中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因素。雷公师从黄帝,岐伯师从僦贷季,扁鹊师从长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 使先辈的丰富经验不断得以继承和发扬,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师承教育的昀大特点是重视早临床、多临床,培养临床能力是师承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和手段结合临床实际,灵活多变,不刻意追求内容上的系统、完整和形式上的固定、规范,学生在随师侍诊过程中逐步完成对中医概念、理论的深刻理解和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的转化。这种以临证为本,融理论教学与临证实践于一体,使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在动态的临证过程中相互吻合而趋于一致的教育形式,符合中医的发展及认知规律,更容易实现中医人才的快速成长。由于有明确的师徒关系,师徒在一起能充分调动各自的积极性。老师乐教,徒弟愿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展开
目录
目录
胡春申医路1
第一章总论9
第一节调病学说产生的文化背景9
第二节调病论概说13
第二章调病贯穿于中医之中17
第一节调阴阳17
第二节调表里20
第三节调寒热23
第四节调虚实26
第五节调五行29
第六节调营卫32
第七节调气血37
第八节调升降41
第九节调肝脾45
第十节调心肾48
第十一节调和脾胃51
第十二节调和肠胃55
第十三节和解少阳58
第三章调病贯穿于养生之内62
第一节调身、调息、调心62
第二节调丹田71
第三节调周天75
第四节调刚柔80
第四章调病应用于西医临床85
第一节调免疫85
第二节调血脂87
第三节调血压89
第四节调血糖91
第五节调酸碱失衡94
第六节调内分泌96
第七节调病论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99
第八节调病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中的作用102
第五章调病论体现于现代健康108
第一节理念,人与自然的平衡法则108
第二节探索,做和谐社会的拥趸者110
第三节实践,人生是一场自我修行111
第六章调病论与中医人工智能114
第一节中医智能化的研究现状114
第二节中医智能化存在的问题及调病论的启示116
第三节调病学说在医学创新中的作用展望117
参考文献120
江城子调病论12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