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0309019
  • 作      者:
    万玮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面对变化万千的世界,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如果我们还是依赖过往僵化的经验来设置课程,组织教学,构建管理体系,实施教育,我们的孩子很难适应未来不确定的世界。
我们必须回归生活,回归教育的本质,因为“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
展开
作者简介
万玮 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校长。2006年“上海教育年度十大人物”,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班主任专家库成员。著有《班主任兵法》《班主任兵法2:实战篇》《《班主任兵法3——震撼教育36计》《向美国学教育》《用服务的态度做教师》《教师的五重境界》《学校管理的本质》等,累计畅销超百万册。
展开
精彩书摘
自 序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这些年,英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这句名言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指导我校长工作的一条重要准则。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孩子终将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世界的大舞台上一显身手,一展风姿。

作家张晓风写过一篇流传甚广的散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结尾是这样的:“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看见家长欢天喜地地把孩子送到学校,作为校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同样的期许与嘱托。

“今天你给我一个孩子,明天我还你一个栋梁。”这是许多学校的招生宣传语。但是,我们怎么还世界一个栋梁?如果我们还是依赖过往僵化的经验来设置课程,组织教学,构建管理体系,实施教育,我们的孩子又如何才能适应未来不确定的世界?

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说,世界不是按领域划分的,而是由挑战组织起来的。是啊,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我们会面临一个又一个挑战,而在直面挑战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没有指导老师,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没有人告诉我们这是挑战,没有人帮我们做结果的评判与过程的复盘。我们没有办法说这个挑战是数学题,那个挑战是语文题,一个挑战可能涉及许多学科的问题,但以往在学校刷了一遍又一遍的学科知识似乎又都用不上。

今天社会对教育的质疑与不满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迷惘与困惑就源于此。本书收录的文章大部分是我近三年在不同场合的演讲稿,还有一些是教育自媒体的约稿。这些文章都指向我心中的那个信念:“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一百多年前说,教育即生活。我深以为然。生活的世界有多宽广,教育的世界就有多宽广。我自己,永远在学习的路上。

2022年2月

未来的学校什么样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因此,未来的社会什么样,未来的学校就什么样。

2018 年,吴晓波在一个峰会上做了名为“水大鱼大与企投家时代的到来”的主题分享。他首先回顾了过去: 10 年前,没有智能手机,全世界最大的手机制造商是诺基亚公司; 10 年前,没有微信,没有微博,没有小米公司,没有共享单车,没有今日头条,没有滴滴打车,没有美团。10年前很多东西都没有。

吴晓波说,未来 10 年有一件事情肯定会发生,那就是我们今天具备的很多能力, 10 年后将不再是能力。

未来不可知,未来也无从预测。如果说未来的学校是一头大象,我所能感觉到的也就是大象的尾巴。或许,连尾巴都是虚幻的。

一、未来的社会

所谓“范式”,是指被普遍接受的理论体系或框架。这个概念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来的,他说科学革命本质上是一场“范式”转换。量变不会引起质变,“范式”转换才会带来革命。

如果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穿越到现在,定会对现在的世界惊讶不已。唐代诗人宋之问有一首诗《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今天根本不可能有这种事,亲人间谁还通过书信往来呢?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今天远隔重洋的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视频通话,成本极低。

人类社会已经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工业革命也已发生过三次,如今我们又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门槛前。生活在农业时代的古人无法预测工业时代的生活,生活在工业时代的我们又怎能想象智能时代的生活?

我最近看的一篇文章说中美贸易战的本质是存量竞争。出现存量竞争的原因在于,过去几十年里“范式”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有人认为,过去七十多年人类科技发展大停滞,“低垂的果实”被摘完了,所以大家只能进行存量竞争。

未来可能的“范式”革命有哪些?可控核聚变应该是一个。可控核聚变一旦实现,则遍地是能源,物质将极大丰富。

“范式”革命将会给人类带来很大挑战。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大部分人的工作单位是一个小部落社会,而居住地则完全是一个陌生人社会。由于有网络的连接,每个人又处于一个更大规模的陌生人社会中,这个陌生人社会叫“地球村”。人类的大脑从漫长的小部落社会进化而来,一下子进入大规模的陌生人社会,需要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

2017 年面世的《爆裂:未来社会的 9 大生存原则》曾非常受关注,这本书提出未来社会的 9 个生存原则,分别是:涌现优于权威,拉力优于推力,指南针优于地图,风险优于安全,违抗优于服从,实践优于理论,多样性优于能力,韧性优于力量,系统优于个体。
这 9 个原则告诉我们,未来我们对社会“范式”的理解需要进行一点儿调整。

二、未来的人才

有很多家长很苦恼:孩子不喜欢弹钢琴,要不要逼他学?我认为,比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志”和“趣”。如果孩子对学习的内容毫无兴趣,即便孩子最终也“全面发展”了,那也是一种平庸的“全面发展”。

未来人才的特质应是标准化的反面――异质。举个例子,为了完成一项任务,我需要组建一支由 3 个人组成的团队,而这个任务需要 3 项技能才可以完成,那么我的最佳做法是选择分别具备一项技能的 3 个专才,而非找 3 个通才组建团队。这样的团队在每个方面都能达到顶尖水平。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个体都是异质的,而生命的价值正在于异质。

《爆裂:未来社会的 9 大生存原则》的 9 个原则中,有 3 个原则可用来描述未来的人才。

第四个原则是“风险优于安全”。未来的人才应敢于冒险,不走寻常路,有创新意识和担当精神。

第五个原则是“违抗优于服从”。未来的人才应独立思考,质疑权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第八个原则是“韧性优于力量”。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中国人有韧性,《论持久战》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认为,人类有两大优势可以应对未来人工智能的挑战,这两大优势分别是情商与韧性。目前我们看不出人工智能有这两个品质。

三、未来的学校

科学家一直在探索脑机接口技术。这项技术目前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如果若干年后相关产品面世,那将会带来社会“范式”的巨大变革!到那时,学生要学什么知识,便可将相关信息直接传输到大脑中,这一过程瞬间就能完成。那么,未来学校存在的意义何在?

20 世纪 60 年代电视制造技术高速发展,学校教育的知识传授功能受到了挑战。然而,事实证明电视最终没有成为教育工具,而成为娱乐工具。互联网的出现同样如此,学校教育的根基并没有松动。

我第一次看到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时就为之着迷。“自强不息”指努力进取,不甘平庸;“厚德载物”是说,如果说每个人是一艘船,那么德行就是这艘船的容量,德行足够多才能承载更多的东西。 2006 年,在庆祝平和创办十周年时,我接到了一个任务 ―― 为校名“平和”作一个诠释。我灵光一闪,想到另外八个字 ――“平而不庸,和而不同”。我觉得这八个字本质上与清华的校训相通。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的价值是培养人。在机器越来越厉害的时候,做机器做不到的事情才能体现出人的价值,体现出学校的价值。

《爆裂:未来社会的 9 大生存原则》提出的第六个原则是“实践优于理论”。教育是一种实践,比理论要丰富得多,我们很难用理论去概括。教育是鲜活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完成的,是伴随着思想碰撞的,是理想、情绪、人格、心理的起伏,是场域的联通,是人文的浸润。有人说,私塾教育更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灵活度更高,在人格塑造方面更擅长,更能满足未来教育的需求,未来学校教育可能会回归私塾的形态。

今天我们强调终身学习,学校的形态已经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一系列新形式的学校。实践是最好的“大学”,生活是最好的“大学”。

《爆裂:未来社会的 9 大生存原则》提出的第七个原则是“多样性优于能力”。千校一面的局面一定会被历史的尘埃掩盖,各种微型创新学校将遍地开花。我身边的少数朋友甚至让孩子在家学习,我看这些孩子都很 优秀,极具个性。如果能满足这些家长诉求的学校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应当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四、未来的教师

未来的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这一点越来越重要。未来的教师将会是一个精英群体,只有精英,才能做教师。

未来的教师对教育充满热忱,他们热爱教育,以育人为乐。为稻粱谋的教师,很轻易就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未来的教师充满人格魅力。一位教育家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件事事关重大,只能由人格高尚的人去做。

未来的教师极具个性。机器是同质的,人是异质的。机器可以标准化,人只能个性化。正是个性化的生命,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爆裂:未来社会的 9 大生存原则》提出的第三个原则是“指南针优于地图”。以往,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执行的标准是各种教师手册、教学参考、教育指南。未来,教育的个性化将导致这样的指南和手册不复存在。我们把孩子交给教师后,只规定一个大方向,具体路径将由教师决定,不同的教师一定会走出不同的路径来。学校管理者也只能给教师指出一个大致的方向,如何在各自的学科中实现,则由每一位教师自行探索实践。

五、未来的管理

我做校长的这些年一直在反复思考教育与管理的本质,得出了两个结论。

一是生长。学生要生长,教师要生长,组织本身也要生长。在学校里,教师要退后一步,给学生更大的空间,鼓励自下而上的自我成长;校长要退后一步,给教师更大的空间,鼓励自下而上的自我创新。

二是赋能。管理不仅仅是让员工创造价值,更要让员工个人变得更有价值。学校给教师赋能,教师才能给学生赋能;学校把教师变成更好的教师,学校才能成为更好的学校。给别人赋能,也是给自己赋能。

《爆裂:未来社会的 9 大生存原则》提出的第一个原则是“涌现优于权威”。学校管理者给教师授权、赋能,学校发展才会更有活力。

《爆裂:未来社会的 9 大生存原则》提出的第二个原则是“拉力优于推力”。在我看来,推决定下限,拉决定上限。一个孩子如果没有主动的意愿,而是被他人推着学习,是走不远的。好的教育与管理必定能激发人内在的动力,激励是一种拉力。

《爆裂:未来社会的 9 大生存原则》提出的第九个原则是“系统优于个体”。系统思维是一种战略思维。所谓时势造英雄,时势也是一种系统。人才可遇不可求,好的系统可以激发个体的潜能,使群体的价值远大于个体价值之和。

我的一个朋友说,我们要好好活着,保持健康,也许 10 年之后,人类的平均寿命就能突破 100 岁,甚至 120 岁。我想,如果有一天,人类科技发生了重大的“范式”革命,人可以活得更长久,人生的意义会是什么?生活会是什么样子?那时候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可能我上面讲的这些东西又得推倒重来。
展开
目录
自序

上篇 让真正的教育在学校里发生

学校教育为什么要创新
未来的学校什么样
教育管理中的生物学思维
未来教育的五个猜想
好的学校教育应做到三个结合
让真正的教育在学校里发生
校长管理的三级台阶
校长的十个方法论
文化浸润助力学生成长
美育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
让学校成为作品

下篇 好的教育生态是水土丰美,百花盛开

好的教育生态是水土丰美,百花盛开
这两种认识世界的工具,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老师
学艺术有什么用
如何让活动主题词既独特又适切
国际教育遇冷,基础教育内卷,出路何在
担大任者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
有国际视野的下一代方能担当大任
我们该如何过好这一生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