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膏方概述
膏方又称膏剂或膏滋,含滋补、涵养之意,系指药材用水煎煮,取煎煮液浓缩,加炼蜜或糖(转化糖)制成的半流体制剂,是传统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膏”者,《说文解字》有“肥也”的释义,而《释文》又言“用以润物日膏”。前者道起肥厚脂溢的性状,后者论其荣润滋养之作用。秦伯未先生称“膏方备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亦称膏滋药”。又说:“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此为对膏方含义的恰当诠释。其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膏方依据传统中医的理法,辨证用药,体现疗效与养生结合,充分反映了鲜明的中医特色。
一、膏方的起源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膏方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具有膏剂三十余方,制作时加用膏糊剂而称为“膏之”。其中记载“治病毋时,二、三月十五日到十七日取鸟卵……而乾,不可以涂身,少取药,足以涂施者,以美醯之于瓦鬻中,渍之可和,稍如恒。煮胶,即置其于火上,令药已成而发之”。这种胶状剂与传统的胶剂阿胶、鹿角胶不同,类似于现代煎膏剂的一种,即将药材加水煎煮,去渣浓缩后加入糖、蜂蜜等制成的稠厚状半流体剂型。这说明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膏的相关制作和使用。而到战国时期的《养生方》和《杂疗方》中,记载了用煮烂大枣捣烂成泥状制成的枣膏。
汉、居时期:汉唐的“煎”同现在的膏方相似。虽汉唐有“膏,,的称谓,不过还是以治疗为主,分成内服和外用两类;而“煎”则多用于内服,不但用于治疗,还常常作为调补之剂。《黄帝内经》中记载有2个膏。《灵枢·痈疽》中的豕膏,用以治疗猛疽化脓和米疽,为猪脂入膏的应用扩大了思路。在《灵枢·经筋》中,有“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的马膏应用。公认的膏方内服的最早记录,当推《金匮要略.腹满寒病宿食病脉证并治》中所记载的大乌头煎,其煮水得膏的这种制膏与现代膏方的制作工艺比较相似。目前能查到首次黑膏药制备的记载,见于《肘后备急方》。其中所载的膏剂多以苦酒(即醋)与猪油为溶剂,除了外用,也不乏内服膏剂。南北朝时,陈延之所著《小品方》中所载地黄煎,是以单味生地黄煎制而成,有补虚除热的作用,是最早的滋补膏方。唐宋时膏方已开始向补益方向转变,最负盛名者当属《洪氏集验方》中“万神俱足,五脏盈溢,髓实血满,发白变黑,返老还童,行如奔马……神识高迈,夜无梦想”之琼玉膏。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有个别“煎”方与现代膏滋方非常相似,制剂上多采用水煎去渣、取汁、浓缩的工序。如《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大肠腑方》之苏子煎,法按“上五味,捣苏子,以地黄汁、姜汁浇之,以绢绞取汁,更捣,以汁浇,又绞令味尽,去滓,熬杏仁令黄黑,治如脂,又向汁浇之,绢绞往来六七度,令味尽,去滓纳蜜合和,置铜器中,于汤上煎之,令如饴,一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可见制法讲究,起养阴润肺、降气化痰的效用,主要治疗阴虚之咳喘。在妇人美容上,《千金翼方·卷第十二。养性》中有“生地黄五十斤,捣之,以水三升搅取汁,澄去渣,微火上煎减半。即纳好白蜜五升,枣脂一升,搅令相得乃止,每服鸡子大一枚,日三服,令人肥白美色”的论述。王焘的《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载“古今诸家煎方六首”,皆是调补身体,滋养却病的膏方,包括《广济》的阿魏煎、鹿角胶煎、蒜煎方、地黄煎,《小品》的单地黄煎、《近效》的地黄煎。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