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①之邪,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往者,遭壬辰之变②,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③辨内外伤④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著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著《脾胃论》丁宁之。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
己酉七月望日遗山元好问序⑤
『注释』
①八风: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方之风。
②壬辰之变:1232年,元兵围攻汴梁(今河南开封),城中大疫。
③明之:李东垣先生,字明之。
④辨内外伤:1231年,东垣先生撰成《内外伤辨》初稿;1247年,修改后名为《内外伤辨惑论》。
⑤元好问: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卒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我国金代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同时深于历算、医药、书画鉴赏、书法、佛道哲理等学问。医学家东垣先生曾是他的朋友。
『按语』
元好问先生所作之序主要阐述了李东垣先生撰写《脾胃论》的撰著背景和宗旨。
卷 一 脾胃虚实传变论
『原文』
《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①也,其气象天②,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③。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
《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④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又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⑤,伤在五味。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⑥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非肝不弦,肾不石⑦也。
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注释』
①天气之所生:天气,属阳气,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禀受于阳,其性质亦属阳,故云“天气之所生。
②其气象天:《素问注证发微 卷二》曰:“盖天主变化,五者泻而不能藏,此所以象天也。
③水注之气:《类经》云:“水注之气,言水气之注也,如目之泪、鼻之涕、口之津、二阴之尿秽皆是也。虽耳若无水,而耳中津气湿而成垢,是即水气所致。气至水必至,水至气必至,故言水注之气。
④留:通“流。
⑤阴之五宫:即五脏。
⑥骨气:骨、筋、气血、腠理。
⑦石:沉脉。
『按语』
上文从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饮食在体内消化、吸收、营养输布的过程,阐述脾胃协同共济,在受纳腐熟水谷、布行营养精微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脾胃功能是否正常,关系到人体元气的盛衰,脾胃没有损伤,则元气充足,机体生理活动正常,若脾胃内伤,则元气因营养匮乏而不充足,防御功能下降,诸病发生。
『原文』
《内经》之旨,皎如日星,犹恐后人有所未达,故《灵枢经》中复申其说。经云:水谷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①,津液各走其道。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又云:五谷②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③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④焉。卫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又云:中焦之所出,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圣人谆复其辞而不惮其烦者,仁天下后世之心亦惓惓矣。
『注释』
①海:指四海,即气海、血海、髓海、水谷之海。
②五谷:粳米、大豆、小豆、麦、黄黍。此处泛指饮食物。
③泌:原作“必,据云林阁本改。
④刻数:古代计时,一个昼夜分为一百刻,十五分为一刻。荣气循行于周身,一昼夜为五十周次,恰与百刻之数相应。
『按语』
上文从水谷入胃后化生精微的过程,以及人体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和功用方面,进一步强调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原文』
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按语』
东垣先生在此阐述了脾胃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李氏认为,饮食失于节制,过饥、过饱、过寒、过热,会使脾胃受伤;情志过于喜、怒、忧、恐,也会损伤人的元气,元气不足,不能制约阴火,阴火上升,更侮脾胃,从而导致脾胃病的发生。
『原文』
《调经篇》云:病生阴①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②喜怒。又云: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脾胃一伤,五乱③互作,其始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为热所伤,元气不能运用,故四肢困怠如此。圣人著之于经,谓人以胃土为本,成文演义,互相发明,不一而止。粗工④不解读,妄意施用,本以活人,反以害人。
『注释』
①阴:指五脏。《黄帝内经太素 卷二十四》载:“阴,五脏也。
②阴阳:此指男女。《素问绍识》注:“阴阳喜怒之阴阳,盖指房室,杨释为男女,其意为然。
③五乱:指心、肺、肠胃、臂胫、头。
④粗工:医道粗疏的医生。
『按语』
本段节选了《素问 调经论》“病生阴者的病因和“阴虚内热的产生机制,进一步阐明损伤脾胃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的原因。
“阴虚则内热 故为内热。张志聪注:“此言阴虚生内热者,因中土之受伤也。夫饮食劳倦则伤脾,脾主肌肉,故形气衰少也。水谷入胃,由脾气之转输,脾不运行,则谷气不盛矣。上焦不能宣五谷之味,下焦不能受水谷之津,胃为阳热之腑,气留而不行,则热气熏于胸中,而为内热矣。
『原文』
今举经中言病从脾胃所生,及养生当实元气者条陈之。
《生气通天论》云:苍天之气清净①,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②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③。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④于夏,使人煎厥⑤。目盲耳闭,溃溃乎若怀故都⑥。苍天之气贵清净,阳气恶烦劳,病从脾胃生者一也。
『注释』
①苍天之气:《类经 疾病类》注:“天色深玄,故曰苍天。此处指自然界。清净:“净通“静。清净,即安静、宁静。
②传:通“专。
③散解:散,分散;解,分散。散、解为同义复词,此为耗散之意。
④辟积:“辟通“襞,襞积,谓衣裙之褶。此处形容多次重复积累。
⑤煎厥:病证名。指虚损、精绝所致昏厥的病证。
⑥若怀故都:《素问 生气通天论》作“若坏都。
『原文』
《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病从脾胃生者二也。
《六节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名曰器①,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餐泄②肠澼③,不一而起矣。病从脾胃生者三也。
『注释』
①器:器皿,特指人体中贮存饮食水谷及待排泄的代谢产物的器官而言。
②餐泄:即“飧泄,以泻下完谷不化为特征。“餐,“飧的通假字。
③肠澼:病证名。肠澼,形容肠内有积滞,排便时澼澼有声而痢下赤白。
『原文』
经云:天食人以五气①,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②。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③。此谓之气者,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气或乖错,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四也。
『注释』
①食:供给。五气:指天之气,因其随时令变化而表现为风、寒、暑、湿、燥,所以称为五气。王冰以后,诸家多认为,五气指臊、焦、香、腐、腥。
②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修明,鲜明、明润;彰,明显、显著。《类经 气味》注:“五气入鼻,由喉而藏于心肺,以达五脏,心气充则五色修明,肺气充则声音彰著。盖心主血,其华在面;肺主气,故发于声。
③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类经 气味》注:“五味入口,由咽而藏于肠胃,胃藏五味,以养五脏之气,而化生津液以成精,精气充而神自生,人生之道,止于此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