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高原环境动物组织病理学模型建立方法
取6~8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eci.c pathogen free,SPF)级SD(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100只,体质量220~250 g,放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总医院实验动物科SPF级环境独立通气笼中适应性饲养1周。饲养环境为温度(22±2) ℃,相对湿度(50±5) %;饲料经辐照处理;饮水、垫料经高温灭菌处理;大鼠自由摄食和饮水。实验方法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总医院实验动物伦理与福利委员会审查通过。
适应性饲养1周后将SD大鼠转移至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内,实验舱模拟高原环境,参数设置:海拔高度7 000米,温度(22±2) ℃,相对湿度(25±5) %。大鼠可自由摄食、饮水,并在笼内自由活动。按第0天、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第8天、第9天时间点各取出10只大鼠,腹腔注射麻醉药(3%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剪开腹腔,取各类组织,甲醛固定、脱水、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HE staining,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描述组织病理变化。
图1 实验筹备会议
图2 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
图3 将大鼠转移至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
图4 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内记录实验数据
图5 大鼠麻醉、准备取材
图6 大鼠取材
图7 团队合作进行大鼠取材
图8 病理阅片、图像采集
1 急进高原环境神经系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
脑分为6部分: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通常将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本部分将介绍急进高原环境脑组织随时间演变的主要病理学变化。
1.1 急进高原环境第1天
图9 端脑组织病变
软脑膜下血管扩张充血,皮质间质毛细血管水肿
1.软脑膜;
2.水肿的毛细血管;
3.扩张充血的血管
1.2 急进高原环境第2天
图10 间脑组织病变(1)
间脑间质毛细血管水肿
1.水肿的毛细血管
图11 间脑组织病变(2)
间脑部分细胞水肿
1.水肿的间脑细胞
图12 中脑组织病变
中脑部分细胞水肿
1.水肿的中脑细胞
图13 小脑皮质病变
浦肯野细胞层与分子层相接处部分细胞水肿、核浓缩
1.小脑皮质分子层;
2.水肿的细胞;
3.小脑皮质浦肯野细胞层;
4.小脑皮质颗粒细胞层;
5.水肿、核浓缩的细胞
图14 小脑与第四脑室相邻处髓质病变
与第四脑室相邻处小脑髓质轻度水肿
1.水肿的小脑髓质;
2.第四脑室
图15 端脑皮质病变
端脑被膜下部分血管扩张充血,皮质中部分毛细血管水肿
1.扩张充血的血管;2.端脑皮质;3.水肿的毛细血管;4.颗粒细胞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