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典故》:
毛遂的话虽不多,但很有内涵。他的话可分为四层意思。从开头到第一个“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是第一层,是说楚王的性命在我毛遂手中。这是威胁、逼迫楚王答应平原君的要求。从“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到“此霸王之资也”,是第二层。毛遂在给了楚王一个下马威之后,又转而盛赞楚国强大,让楚王认识到,楚国有实力与秦国抗衡。这是为楚王打气。从“以楚之强”到“而王弗知恶焉”是第三层,提醒楚王,秦国屡败楚国,是楚国的仇敌。以楚国强大的实力而不知报仇,是十分可耻的,这是激将法。“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一句是第四层,告诉楚王合纵是为了楚国而非赵国。说服对方,必须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着想。这里毛遂就指出合纵有利于楚国。
毛遂的这番话,刚柔并济,既有对楚王的恐吓,又有对楚国的夸赞;既激怒楚王,又为楚国着想,理论上很有说服力,感情上很能打动人。在这种情形下,楚王不得不答应和平原君立盟。毛遂赶紧命人准备立盟的用具,当场让楚王、平原君和自己歃血为盟。这一步也很关键,如果不立即立盟,楚王可能会变卦,所以必须趁热打铁。
正是由于毛遂卓越的表现,使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回到赵国后,平原君盛赞毛遂:“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乃以毛遂为上客。
明乎了毛遂自荐的故事,那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首先,成功来自于平时的积累和准备。毛遂能够有如此表现,必然与他平时的积累、准备有关。难以想象,如果毛遂平日无所事事,会有这么大智大勇的表现。春秋晚期,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前的贵族——庶民体制逐渐瓦解。贵族的衰落和平民的上升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阶层——士。士与贵族和农工商有很大的不同。士不像贵族有采邑和固定的收入,也不像农工商有专门的技术以谋生。士拥有的只是知识,他们只能靠自己的知识来生存和发展。为了生存和发展,士只有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以此赢得君主和贵族的重用。战国时期,这种情形愈加明显。如著名的“锥刺骨”的苏秦。他既不“治产业”,又不“力工商”①,只是游说诸侯,起初没有受到重视。兄弟嫂妹妻妾都笑他不务正业。他感到很羞愧,于是闭门读书。一年以后,感觉自己学有所成,遂游说赵王,赵王听了他的话大悦,封他为武安君。后苏秦合纵六国共同抗秦,成为天下最有影响的人物。这是战国时期士以知识改变自己命运的典型。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除前面提到的冯谖,还有张仪、范雎、虞卿等。毛遂作为平原君门下的一个士,他只有不断地读书、积累,为主人建功立业,才能换得更好的待遇。毛遂在楚国能有那样的行为,说出那样的话,史书虽没有像叙述苏秦那样记载毛遂苦读的情况,但可以想见,他平日必定在不断地积累,为以后的成功做准备。“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平时准备充分,积累足够,在机遇来临时才能有上佳表现。
其次,人需要一个可以展现自己的平台。史书记载,毛遂自荐时,平原君对毛遂说,你在我门下三年了,我身边的人从来没有提起过您,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您,可见您确实无才。有才人如同锥子处于囊中,其末端会很快显露出来。毛遂说,我是今天才处于囊中啊,如果我早处于囊中,那么锥子就脱颖而出了,岂止末端显露出来。毛遂不是没有才,只不过由于没有展现自己才能的平台而一直不为人知。出使楚国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毛遂充分展现了自己,获得了成功。可见平台对一个人的成功有重要作用。这也告诉管理者们,要搭建平台,使下属的才能得以显示,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而不至于使千里马和驽马同处于槽枥之间.埋没了人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