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通州范氏家族文学与文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三)山茨社活动论
通州山茨社文人留下的诸多诗篇记录了雅集现场,每值花朝月夕,活动丰富,体现出高雅的艺术品位和广泛的生活趣味,舒展开一幅幅明清时期文人生活画卷。
第一,诗酒风流。美酒与文人墨客豪放磊落、负才不羁之性高度吻合,跌荡文酒也是通州山茨社最为普遍的活动方式。范凤翼有诗《酒间与范穆其山人谈诗兼用为赠》日:“山茨诸子建旗鼓,家握灵蛇人绣虎。穆其阑入共探骊,弱毫陡健如张弩。诗成对酒更披衷,侠气英英露眉宇。穆其落拓真吾徒,满饮听我歌乌乌。”①山茨诸人连舆接席,以狂欢的心态恣意享乐,酒酣耳热之际才情迸发。文人雅集时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诗歌创作,尤其热衷于带有竞技色彩的生成方式。以范凤翼诗为例,或即席分韵,如《悠然楼立夏前一日分韵》《陈氏醒园分韵》等。或限韵,如《秋日游北山社集正公禅房限层僧藤灯四字》《十六夜同稚修潜夫诸子即席限韵是月以十七日望》。或次韵,如《陈寿昌先辈见枉山茨社辱惠七言近体次韵赋酬》《山茨社次韵》等。或联句,如《夜过朝爽阁联句》:“深夜过朝爽,疏帘月色佳。何缘来上客,况复挟名娃?钱王孙对竹舒清啸,逢花旸好怀。轻风挥麈玉,高烛照鸾钗。汤慈明潦倒吾曹合,迂狂世路乖。微言多感激,名理杂诙谐。王梦觉礼佛何嫌佞,参禅懒茹斋。语深悬涕泪,情至黜形骸。范穆其幻迹看苍狗,浮荣等附蜗。共怜人似邺,肯惜醉如淮?范异羽玩世驱延饮,逃人兽可侪。隐期同皂帽,游欲借青鞋。汤慈明久坐云生榻,将归露满阶。令严觞愈急,律细语多俳。范异羽但得生长醉,何妨死便埋?哪能仍跼踏,骑马洛阳街。范穆其”②题、体、韵的限制下,共同完成对归隐林泉、高蹈遗世的诗意表达。
第二,吟赏烟霞。文人雅集自古与清嘉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通州地区滨江临海,长江奔腾,黄海浩荡,尤其是五山,被喻为“江海之锁钥,淮扬之门户”③。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秀美风光,成为诗社成员登高揽胜、激扬文字之地。面对如画风物,兴会所致,吟咏不绝如缕。刘名芳《五山全志》中录有多篇,如陈纯《同社中诸子集饮支云塔》:“孤塔依然秀,登临四望通。金光分晓日,铃响落天风。”顾国宝《秋夜同社中诸子狼山坐月兼订重九之游》:“不禁清露坠,坐待夜潮平。月午杯无算,更残日欲生。潜虬听醉语,独窄落秋声。肯负山灵意,黄花好结盟。”卢纯学<白都尉无咎邀同社诸子游军山》:“万片桃花袍色乱,五千犀甲锦旖多。江翻雪浪鸣鼍鼓,山划晴虹拂太阿。”①以上诸诗,高耸入云之塔、江翻雪涌之浪、雄奇伟岸之山、嶙峋栉比之石、隐逸泉林之思,浅吟低唱,寄寓了对桑梓林泉涧壑的无限深情。
第三,忧念社稷。晚明风雨飘摇之际,山茨社成员对于行将没落之国运是清醒又无可奈何的,选择游离于现实政治之外。然而眼冷心热,雅集内容绝非停留于及时行乐、寻常诗酒,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及时关注。《明史,熹宗本纪》云天启元年(1621):“三月乙卯,大清兵取沈阳”总兵官尤世功、贺世贤战死。总兵官陈策、童仲揆、戚金、张名世帅诸将援辽,战于浑河,皆败没。”②边关告急,局势困顿,成为社集吟咏的鲜明主题。范凤翼诗<夏日同社宴集元孺斋头赋得四支时总兵吾通州》日:“热肠好饮奴儿血,冷眼终看越子皮。促柱莫弹浑不似,辽阳战角正堪悲。”③另有《七月五日集元孺衙斋再叠前韵》,两诗均为社集之作,闻知边军受困满洲铁骑,不堪一击,忧心如焚。又如《朱右文先生沧海集序》日:“有‘民膏吸到骨,民愁空疾首,二语,余读之而重有慨焉,先生此诗即是太白日为苍生忧,少陵穷年忧黎元之意。”即使朱当世选择了晏然高卧,也无法沉默于哀鸿遍野之境,以正义和勇气针砭时弊,感知百姓疾苦。邵潜虽以高隐远遁之态示人,甲申巨变前后之诗有《纪甲申三月十九日事》《哭思宗烈皇帝》《喜吴大将军破贼》《伤皇太子及定王永王》《甲申五月十五日群臣迎福藩即皇帝位于南都恭述志喜》等,连篇累牍,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