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中西医之间也有矛盾的地方,尤其是现在,有以下几个趋势。第一,中医学是辨证论治,按症状体系说话,根据他的症状、主症来处方用药,或针灸、理疗等各种疗法来解决他的问题;但西医的话,是用西医学的这一套理论来解决问题的,这就出现了矛盾。比如说,临床用的“疏血通”这个药物,它的成分有水蛭和地龙,水蛭素是比肝素作用还强的抗凝药,可以活血化瘀,有血瘀症状就可以用。假设患者有消化道出血、脑出血,你给他用了疏血通,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就有问题了。在中西医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我们也必须要关注西医学的发展,包括中药学的现代药理,不能违背现代药理毒理来用中药,否则很容易出问题。再比如,一个偶发或者频发的室速、室早或者有严重传导阻滞的患者,你给他用洋地黄,大量的川乌、生附子,几十克,甚至上百克,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的规定,一旦出现中毒的情况,那就会出现法律纠纷了,所以我们要关注这些。
还有一个比较矛盾的地方,就是现在有一些专家,他们在用中药的时候可能就会考虑,这几个药有降压作用,那几个药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可能有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作用,这是根据现代药理来指导用药,而我们中医传统上又要求辨证论治。这样的矛盾下,我们怎么处理问题?就我个人来看,我们还是应当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主,其他的一些理论,某些药可以治疗癫痫、治疗出血,像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可以治疗肿瘤,等等,都可以适当地加进去。但是,还是要在中医理论的框架下来进行处方用药。而不能说看到一个肿瘤的患者,就用一堆有抗肿瘤药理作用的中药堆砌成方,这是不合适的。我们必须坚持用中医的理法方药体系来作为中医处方的核心,西医的理法方药则作为辅助。也可以西药中用,在这方面推荐大家学习一下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书名就提示了作者把中医当作灵魂,西医作为辅助的思路。
第二个问题,中医是时空医学,必须同时把握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证候就是时空医学的重要载体。关于“证”,我很赞同姚梅龄老中医的说法,它是证据的意思,“候”就是时间。在《内经》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五日谓之候”,五天就是一个候,十五天就是一个节气,证候就是空间体系和时间体系的结合。所以中医治疗疾病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处方要有不同的思路。大家学习中医学,一定要对时空敏感,甚至可以说,离开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中医就不成其为中医了。一个处方往往只是对这个人这个时间得的这个病才有效。中医证候的灵魂是一个对应的时空节点,我们必须掌握这个思路,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中医。
还有,中医学是功能医学。我觉得这个落脚点在藏象学说,任何一个脏器都是要落实在一定的功能之上。不能拿中医的脏腑和西医解剖的器官做简单对应。一定要有功能医学的思维,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运化功能不好了,这才是脾的问题;肺不宣发,甚至排汗有困难,我们才考虑是太阳,是肺的问题。
还要提一点,人体的经络只在活体上存在,比如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孺内,行少阴、心主之前。这些都是以活体为基础的,离开活体去探讨,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另外,经方是中医学的精华和灵魂。刘渡舟老先生,大家可能没见过,我去北京还听过他的课。他对经方现状感到悲哀,“我们以前硕士生、博士生都是要求去读《内经》《伤寒论》的,但是现在的这些研究生,哪个还会去翻《内经》,读《伤寒论》?关心的都是怎么去做实验,怎么去查生化指标,怎么搞老鼠!”刘力红教授也讲过,“要是哪个博士、博士后书桌上摆了一本《伤寒论》或者《内经》,不但不会被人认可,甚至还会被人笑话老土!”刘力红老师他自己对待经方的态度是“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对经典要早也看,晚也看,旅途要看,休息更要看。他的经方功底,我们可以在《思考中医》这本书中窥见一斑,完全是按照张仲景的伤寒学术体系展开的。
第三个问题,对于六经的看法,我们是先定位,后定性。用功能定位的思路,先定位,然后来定性。讲阳明的问题,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就是胃肠这块的问题。所谓定性,就是确定了是胃的问题,可以有寒证,也可以有热证。陆九芝在《伤寒论阳明病释》中讲,“伤寒有五,传人阳明,遂成温病”,就是说阳明病都是温病的思路。我认为这个是不对的,先定位,后定性,阳明只是定位,说明问题在胃、在大肠或其经络,凡是这几个部分的问题都是阳明病。而阳明不但有热证,也有寒证,讲到阳明病寒证的时候,张仲景写的是“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还治厥阴病的问题,厥阴病其实也有寒有热,吴茱萸汤证就是厥阴寒证,当归四逆汤证也是厥阴寒证,白头翁汤证则是厥阴热证,乌梅丸证是厥阴病的寒热错杂证。定位,我们是按照功能来定的,你要定在阳明就考虑大肠和胃的问题,定在太阴就是脾和肺出了状况。《伤寒论》里面三阳的问题重在经络,三阴是重在脏腑的。但阳明的时候,已经是里证了,腑证也很重要,所以我们看到在阳明病篇有很多承气汤类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