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为重 气化为用:雒晓东六经体系讲稿及李可六经学术思想探讨》:
1.经气的传布我们分析一下经气的传布。首先是经气的运行,人体经气的运行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通过开阖枢模型来概括其规律。所谓开,就是经气向上向外的运转趋向;所谓阖,就是经气向下向内的运转趋向;所谓枢,就是经气在表里内外的转输过程。三阳经和三阴经的开阖枢是有差异的。
三阳经的开阖枢是以三焦为通路。三焦宣上导下,营左养右,无处不达。关于三焦,《中藏经》谈道:“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日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难经·六十六难》讲道:“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三焦可以连通五脏六腑和表里内外上下。在人体中完成输布经气任务最主要的结构就是三焦。三焦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全身各处无所不包,是一身气化的枢纽。我的看法,三焦就是人体的组织间隙,这里是经气运转的通道,也是气化的场所。三焦还可以细分,偏于里的部分称为募原,偏于表的称为玄府,表里之间的称为腠理,这些都属于三焦的体系。达原饮、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等都是枢少阳的方剂,主要解决的就是三焦的问题。通过三焦通路系统,外可将经气输转至肤表,内可将经气输转至五脏六腑,可以到达机体的任何部位。对于人体,中医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人体是一种气化结构,是一种功能结构,不能拿中医的五脏六腑和西医的器官去简单对应。西医是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上,而中医不是,中医看的是活的人体,注重的是功能。一旦死亡,功能消失,人体的脏腑也就不存在了。
三阴经经气的开阖枢主要是通过经络来完成。人体中经络也是通行经气的通路。三阴经中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都是通过经络来完成经气的输转。经络不通,经气的运转就会出现障碍,就会出现三阴病。而三阳经的三焦系统和三阴经的经络系统是相互通联的环路系统。三阴经,经络中的经气可以从气街出来进入三焦系统,三焦中的经气则可以通过井荥输经合进入人体的经脉中。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里谈道:“脉内之血气从气街而出于脉外,脉外之气血从井荥而溜于脉中,出于气街。”气街是经脉中的经气外出之处,而井荥输经合则是三焦中的经气内人于经脉的部位。这样,通过气街和井荥输经合,三焦和经脉中的经气就形成了一个可以相互影响的运转环路。三阳经的经气和三阴经的经气可以在气街汇合。
2.传经接下来谈一下传经的问题,张令韶在这方面有较大的发挥。他在《伤寒论直解·凡例》中谈道:“传经乃伤寒之大关键,传经不明,虽熟读是书,无益也。故予于太阳之首,反复辩论,彰明较著,庶可以破千载之疑案。”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人体六经的经气运转和天之六气变迁是同步的。正常情况下,人体经气的运转规律是日传一经,第一天在厥阴,第二天在少阴,第三天在太阴,第四天在少阳,第五天在阳明,第六天在太阳,第七天复传至厥阴,如此循环往复,张令韶称这种正常的经气运转叫作正传。一旦感受外邪后,人体经气的运转就会逆转,日传一经,第一天太阳,第二天阳明,第三天少阳,第四天太阴,第五天少阴,第六天厥阴,按照这样的顺序运转经气,这种受邪以后的经气运转称为气传。气传时不一定发病,而是机体对感受外邪所做出的反应。比如外感风寒,人体的经气首先运转至太阳,第二天运转至阳明,以此类推。除此以外,还有一种病传。病传是发病后病在六经中的哪一经,传变到了哪一经。病传不是日传一经,而是根据症状表现来判断病在哪一经,传至哪一经。比如,出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病在太阳;过了一段时间,症状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这就是病邪传至少阳,转为少阳病了。比如《伤寒论》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太阳伤寒证,经气逆转,第一天经气运转至太阳,第二天运转至阳明,第三天至少阳。第二天经气运转至阳明,但不是说第二天就会转为阳明病。同样,第三天经气逆转至少阳,也不一定转化为少阳病。病邪是否传变,关键是看症状。出现大热、大渴、脉洪大,那就是传变至阳明,若依旧是头项强痛而恶寒,那就是仍在太阳。所以,病邪是否传变,一定要看症状,“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3.六经分部和六经形层接下来谈一下俞根初对气化学说的贡献,他在《通俗伤寒论》中谈到了六经分部和六经形层的问题。六经分部是通过体表对应的内部对人体进行的六经划分,“太阳内部主胸中,少阳内部主膈中,阳明内部主脘中,太阴内部主大腹,少阴内部主小腹,厥阴内部主少腹。”胸中这部分是太阳经气所主,比如太阳病的咳喘,就是太阳经气开机不利、郁于胸中所导致的症状。膈肌之上是胸中,为太阳所主。下部是脘中,为阳明所主。膈肌在两者之间,为少阳所主。膈肌的问题,比如胸膈烦热,应属于少阳病,还有栀子豉汤证的心中懊侬,亦是如此。心下胃脘部的问题属于阳明经。大腹这部分属于太阴经。脐下小腹部分属于少阴经。脐下小腹的两侧即少腹,属于厥阴经。这就是六经的分部。
六经形层则是对整个人体进行的六经划分。他谈道:“太阳经主皮毛,阳明经主肌肉,少阳经主腠理,太阴经主肢末,少阴经主血脉,厥阴经主筋膜。”这样就把五体九窍和六经联系起来,非常具体。病理情况下,皮毛出现问题就责之于太阳;肌肉出现问题就责之于阳明;腠理出现问题就要想到少阳;四肢的问题要想到太阴;血脉的问题要追究少阴,因为心主血脉;筋膜的问题要责之于厥阴。
4.经气汇通我们看一下经气汇通的问题。气化学说极其重视经气,六经中每一经的功能都是通过经气的运动变化来体现的,乃至于张志聪下了六经就是人身经气的结论。但六经中每一经的经气和其他五经不是割裂的,而是经气相互通联的。首先,三阳经,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阳经的经气在三焦中向上向外、向下向内进行输转;三阴经,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三阴经的经气在经络中进行上下内外的输转。除此以外,三阳经和三阴经的经气也是汇通的,汇通之处在于前面所讲的气街。气街就是经气汇聚之地,《灵枢·动输》谈道:“四街者,气之径路也。”这个气指的就是经气。当然,经气还可以进一步细分,《灵枢·决气》就谈到了这个问题,“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合起来就统称为经气,分开来就分别称为气、血、精、津液等。由于经气的汇通,使得六经之间形成了不同层次的联系,对人体的认识也有了不同的层次,有医家就曾经说过,“六经就是一经,六气就是一气,三焦就是一焦。”所以,看待问题,我们可以从六这个层面看,也可以从三、二甚至一的层面看。通过经气学说,就可以把人体统为一个整体,而整体观念正是中医的优势所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