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阳气为重 气化为用:雒晓东六经体系讲稿及李可六经学术思想探讨
0.00     定价 ¥ 4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3267014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雒晓东,男,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2001~2002年度日本德岛大学医学部神经内科研修员。擅长内科杂病的诊治,神经内科及其他内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如颤证、中风、眩晕、头痛、痴呆、癫痫、失眠、郁证等;尤其擅长帕金森病的中西医诊治。
展开
精彩书摘
  《阳气为重 气化为用:雒晓东六经体系讲稿及李可六经学术思想探讨》:
  1.经气的传布我们分析一下经气的传布。首先是经气的运行,人体经气的运行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通过开阖枢模型来概括其规律。所谓开,就是经气向上向外的运转趋向;所谓阖,就是经气向下向内的运转趋向;所谓枢,就是经气在表里内外的转输过程。三阳经和三阴经的开阖枢是有差异的。
  三阳经的开阖枢是以三焦为通路。三焦宣上导下,营左养右,无处不达。关于三焦,《中藏经》谈道:“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日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难经·六十六难》讲道:“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三焦可以连通五脏六腑和表里内外上下。在人体中完成输布经气任务最主要的结构就是三焦。三焦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全身各处无所不包,是一身气化的枢纽。我的看法,三焦就是人体的组织间隙,这里是经气运转的通道,也是气化的场所。三焦还可以细分,偏于里的部分称为募原,偏于表的称为玄府,表里之间的称为腠理,这些都属于三焦的体系。达原饮、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等都是枢少阳的方剂,主要解决的就是三焦的问题。通过三焦通路系统,外可将经气输转至肤表,内可将经气输转至五脏六腑,可以到达机体的任何部位。对于人体,中医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人体是一种气化结构,是一种功能结构,不能拿中医的五脏六腑和西医的器官去简单对应。西医是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上,而中医不是,中医看的是活的人体,注重的是功能。一旦死亡,功能消失,人体的脏腑也就不存在了。
  三阴经经气的开阖枢主要是通过经络来完成。人体中经络也是通行经气的通路。三阴经中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都是通过经络来完成经气的输转。经络不通,经气的运转就会出现障碍,就会出现三阴病。而三阳经的三焦系统和三阴经的经络系统是相互通联的环路系统。三阴经,经络中的经气可以从气街出来进入三焦系统,三焦中的经气则可以通过井荥输经合进入人体的经脉中。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里谈道:“脉内之血气从气街而出于脉外,脉外之气血从井荥而溜于脉中,出于气街。”气街是经脉中的经气外出之处,而井荥输经合则是三焦中的经气内人于经脉的部位。这样,通过气街和井荥输经合,三焦和经脉中的经气就形成了一个可以相互影响的运转环路。三阳经的经气和三阴经的经气可以在气街汇合。
  2.传经接下来谈一下传经的问题,张令韶在这方面有较大的发挥。他在《伤寒论直解·凡例》中谈道:“传经乃伤寒之大关键,传经不明,虽熟读是书,无益也。故予于太阳之首,反复辩论,彰明较著,庶可以破千载之疑案。”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人体六经的经气运转和天之六气变迁是同步的。正常情况下,人体经气的运转规律是日传一经,第一天在厥阴,第二天在少阴,第三天在太阴,第四天在少阳,第五天在阳明,第六天在太阳,第七天复传至厥阴,如此循环往复,张令韶称这种正常的经气运转叫作正传。一旦感受外邪后,人体经气的运转就会逆转,日传一经,第一天太阳,第二天阳明,第三天少阳,第四天太阴,第五天少阴,第六天厥阴,按照这样的顺序运转经气,这种受邪以后的经气运转称为气传。气传时不一定发病,而是机体对感受外邪所做出的反应。比如外感风寒,人体的经气首先运转至太阳,第二天运转至阳明,以此类推。除此以外,还有一种病传。病传是发病后病在六经中的哪一经,传变到了哪一经。病传不是日传一经,而是根据症状表现来判断病在哪一经,传至哪一经。比如,出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病在太阳;过了一段时间,症状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这就是病邪传至少阳,转为少阳病了。比如《伤寒论》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太阳伤寒证,经气逆转,第一天经气运转至太阳,第二天运转至阳明,第三天至少阳。第二天经气运转至阳明,但不是说第二天就会转为阳明病。同样,第三天经气逆转至少阳,也不一定转化为少阳病。病邪是否传变,关键是看症状。出现大热、大渴、脉洪大,那就是传变至阳明,若依旧是头项强痛而恶寒,那就是仍在太阳。所以,病邪是否传变,一定要看症状,“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3.六经分部和六经形层接下来谈一下俞根初对气化学说的贡献,他在《通俗伤寒论》中谈到了六经分部和六经形层的问题。六经分部是通过体表对应的内部对人体进行的六经划分,“太阳内部主胸中,少阳内部主膈中,阳明内部主脘中,太阴内部主大腹,少阴内部主小腹,厥阴内部主少腹。”胸中这部分是太阳经气所主,比如太阳病的咳喘,就是太阳经气开机不利、郁于胸中所导致的症状。膈肌之上是胸中,为太阳所主。下部是脘中,为阳明所主。膈肌在两者之间,为少阳所主。膈肌的问题,比如胸膈烦热,应属于少阳病,还有栀子豉汤证的心中懊侬,亦是如此。心下胃脘部的问题属于阳明经。大腹这部分属于太阴经。脐下小腹部分属于少阴经。脐下小腹的两侧即少腹,属于厥阴经。这就是六经的分部。
  六经形层则是对整个人体进行的六经划分。他谈道:“太阳经主皮毛,阳明经主肌肉,少阳经主腠理,太阴经主肢末,少阴经主血脉,厥阴经主筋膜。”这样就把五体九窍和六经联系起来,非常具体。病理情况下,皮毛出现问题就责之于太阳;肌肉出现问题就责之于阳明;腠理出现问题就要想到少阳;四肢的问题要想到太阴;血脉的问题要追究少阴,因为心主血脉;筋膜的问题要责之于厥阴。
  4.经气汇通我们看一下经气汇通的问题。气化学说极其重视经气,六经中每一经的功能都是通过经气的运动变化来体现的,乃至于张志聪下了六经就是人身经气的结论。但六经中每一经的经气和其他五经不是割裂的,而是经气相互通联的。首先,三阳经,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阳经的经气在三焦中向上向外、向下向内进行输转;三阴经,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三阴经的经气在经络中进行上下内外的输转。除此以外,三阳经和三阴经的经气也是汇通的,汇通之处在于前面所讲的气街。气街就是经气汇聚之地,《灵枢·动输》谈道:“四街者,气之径路也。”这个气指的就是经气。当然,经气还可以进一步细分,《灵枢·决气》就谈到了这个问题,“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合起来就统称为经气,分开来就分别称为气、血、精、津液等。由于经气的汇通,使得六经之间形成了不同层次的联系,对人体的认识也有了不同的层次,有医家就曾经说过,“六经就是一经,六气就是一气,三焦就是一焦。”所以,看待问题,我们可以从六这个层面看,也可以从三、二甚至一的层面看。通过经气学说,就可以把人体统为一个整体,而整体观念正是中医的优势所在。
  ……
展开
目录
第1讲 论《内经》对《伤寒杂病论》的影响
一、基本思想的影响
二、伤寒概念及内容的影响
三、六经体系的影响
四、气化学说的影响

第2讲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阐释
一、中医藏象经络学说的实质探讨
二、三焦为人体一身气化之枢纽
三、标本中气及其从化
四、三阴三阳开阖枢之机
五、六经的气血多少和阴阳盛微
六、五脏元真化生六经本气,循三焦气化生出标气阴阳
七、《伤寒论》六经传经气旺解析
八、《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实质
九、六经表里相合的三个系统

第3讲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与临床运用
一、气和六经气化学说
二、六经气化学说的理论框架
三、六经经气运动
四、六经气化学说的临床运用

第4讲 论经气学说在《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中的作用
一、经气学说是气化学说的核心
二、有关经气的生理
三、经气的病理
三、结论

第5讲 《伤寒论》六经生理阐释
一、六经生理系统的组成
二、人体六经经气及其转输规律
三、六经经气的气化
四、六经经气的气血多少和阴阳盛微
五、六经表里相合的三大系统

第6讲 《伤寒论》六经病理方药
一、六淫外邪致病的作用方式
二、太阳病理及其治法方药
三、阳明病理及其治法方药
四、少阳病理及其治法方药
五、太阴病理及其治法方药
六、少阴病理及其治法方药
七、厥阴病理及其治法方药
八、六经病理通论
……
第7讲 用气化观点阐释《伤寒论》六经生理病理
第8讲 《伤寒论》六经条文通解
第9讲 五脏六经的生理病理漫谈
第10讲 《伤寒论》寒热并用法及临床应用
第11讲 《伤寒论》类方的历史渊源与运用思路
第12讲 经方剂量及煎服法的回归问题
第13讲 伤寒温病统一体系探讨述评
第14讲 建立寒温统一六经辨证体系探讨
第15讲 中医治法纲要(草稿)
第16讲 李可学术思想和几个大病的治疗思路
第17讲 随想集——跟师李可心得
第18讲 气病钩玄——李可阳气自病阐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