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守正创新研究与实践》:
二、文化支撑层面,还需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中汲取精华
一种价值理念的倡导要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并在现实生活中切实地成为某个群体大多数成员的行动指南,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是:符合这个群体的文化认知、生活习惯以及社会心理,能够引起这个群体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大学生真正认同与践行,要看大学生对显性价值背后蕴含的隐性文化是否认同和接受。
(一)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和历代积累的丰厚价值遗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血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具有强烈的连续性。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未曾中断的根本原因正是其核心价值的连续性。今天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当不例外。割裂历史,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某种意义上讲,文明就是以价值信仰为核心和纽带而建构的生存共同体,价值建设就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文化传承中筑牢民族的精神家园。因此,在今天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中国传统社会价值体系中的合理因素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传承。这些价值智慧和文化智慧,历经岁月的检视,极富科学性和真理性,不可盲目漠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培育如果不能吸纳和传承这种集体精神品质,那么不仅会割断历史,更会与现实世界人们的思想价值理念相背离,让人无所适从,甚至造成价值观混乱、道德冲突和信仰迷失。
(二)引导大学生向内发力,深入学习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代积累的丰厚价值遗产
要引领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从整体文化建设的角度人手,引导大学生向内发力,在锻造专业技能的同时,全面提升学识素养、道德素养和历史学养。有了隐性的文化铺垫,显性的价值才有了依托和附丽,因为文化不仅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因此,面向大学生开设国学课很有必要。大学生如果内在地有了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厚价值精华的积累和铺垫,对与传统文化和价值精华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与践行就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
三、方法运用层面,注重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价值观教育经验的学习、借鉴
在当今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借鉴意义的是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当然,也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一种开放的胸怀检视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在内的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学习与借鉴其合理之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今天,这种学习和借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开放性和超越性
开放性是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多元时代背景下的积极应对手段。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多元思潮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和新困难,只有具备开放包容的胸襟和气魄,才能更好地弘扬主旋律。如果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唯我独尊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后果往往是思政课教师越强调的、越强行灌输的,大学生就越反感甚至越怀疑和反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社会上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已经没有躲避之处,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全面,客观、理性的分析,让大学生在深入学习思考的过程中认清各种思想流派的起源流变、精神实质,并逐步提高鉴别、甄辨的能力。总之,绕开社会思潮和复杂现实,就离开了大学生关心的现实热点,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自说自话。只有直面各种思潮的不同影响,才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进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尊重个体性和差异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工程,固然要关注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需要,但绝不应只是国家和政府工程,它更是生命个体的心灵工程。而且比之国家价值工程,大学生个体的“价值操练”更值得提倡,因为如果只指向群体和宏观而不关注个体和微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只是空中楼阁。这里要严格区分并尊重个体认同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关注和尊重大学生的个体选择。由于自身年龄、性别、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的差异,当代大学生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具有鲜明个体特征的一个群体。这导致其在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在程度方面呈现出三种状态:高度认同和高度践行、高度认同和中度践行、中度认同和低度践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这些不同,还要正视这些差异,并且正确划分三者的界限,做到既突出宣传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尊重个体认同差异,同时,积极进行培育和引导。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感召,才能打动人心,而不是强行灌输。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