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煜而生——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学质量研究》:
动院督导专家李海燕:交互媒体设计专业方向一直从技术角度去理解多媒体、跨媒体,今天这个课让我们知道也可以从别的角度去理解。我们专业做交互的线上创作,其实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也涉及内容。“跨媒体叙事”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到底从哪里去找内容,怎样实现与其他媒体的交叉配合,都可以从这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跟研究生互动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最重要的是“收回来”,我觉得高老师在“收回来”这一点上做得很好。这要求老师必须有一个很高的层次,才能既让学生发散思维,又能把学生的思维收回来。
动院教师宋戈:高老师今天的课让我很有共鸣,她提到的书我之前也读过。就像海燕老师刚刚讲的,高老师收回来那一部分讲得特别好。“跨媒体叙事”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在不同媒介上运行和传播,更多的是体现一种交叉和超越。我们的学生不管是做个人作品还是商业作品,目的都是让更多人来看,和更多人分享。为了更好地体现专业价值,有必要了解有关运营的概念、思路和方法。高老师是一位很有产业经验的老师,对学生来讲这是一件幸事。另外,高老师推荐的那本外文书,我觉得可以当作学生下次阅读的素材。
动院教师赵冰:高老师切人了一个前沿性课题,媒介融合现在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不管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讲,还是从教学层面来讲,都非常重要。这堂课对于研究生的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他们来说,是导向科研的一个重要人口。高老师今天的课程安排非常新颖,让学生提前对整个课程脉络、内容,包括应该预习的片目、相关的参考书目都有所了解。我们在美国访学时候,老师也是把课程内容、必读书目先发给大家,学生就能有充足的时间来安排。最后的概念收尾非常漂亮,非常清晰。
研究生院副院长贾秀清:今天听高老师的课,感觉特别敬佩,我觉得讲得特别好。我们在听课的时候,主要看课程设计,我看了她的整体架构,她在每次上课之前,都会提前把任务布置给学生。今天的主题是“跨媒体叙事”,用叙事的方法来进行产品的营销。叙事不仅仅是完成一个文本,使之成为作品,更重要的是让叙事本身成为一种手段,这是我在听课时很认同的地方。从总体来看,叙事和营销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个人对这一点非常认同。案例非常典型,体现了“跨媒体叙事”的内核。跟其他老师一样,我觉得最后的亮点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找到关键词,老师再进行学理性的总结。研究生院一直在抓案例库的建设,教育部有这样一个库,进入这个库对我们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有加分。学校新的绩效奖励里也有这一条,如果我们老师的课程能人选教育部的案例教学库,那么学校还要给予嘉奖。
动画系系主任艾胜英:高老师提到的几个案例都很经典,我觉得可以尝试在学生当中还原某个影片跨媒体营销的全过程,在上课的时候尽快调动学生的兴趣。
动院教师黄石:高老师不管是教态,还是对课程内容的梳理,都非常好。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包括cross media、trans media的界定都很清晰。我在教学技巧、自身素质、专业能力方面都要向高老师多学习。
评估督导处处长王静冬:特别感谢敬爱的李献文老师,让我们有这样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校长要求我们制定标准,评价我们的课程质量到底好不好。对我们来说,制定这个标准其实是个难题,因为学校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应该说是百花齐放。怎么拿“金标准”来打造“金课”,这个标准要不要统一,我们其实还没有想清楚。在做这件事情之前,李老师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提醒和建议,就是我们工作的开展需要深入课堂、了解课堂,这样我们拿出的标准才能贴近课堂,才能更加科学。动院的老师们特别给力,大家对提高教学质量的责任感让我非常感动。这一点主要是李献文老师的功劳,她在成就老师、成就学生这方面做得特别好。今天,我以一个零基础的学生身份来听高老师的课,感觉特别吸引人。我听懂了,听明白了,而且意犹未尽,还想继续深入地听下去。这说明高老师的课堂把控特别棒,特别有经验。
动院教师唐俊淑:今天讲的“跨媒体叙事”,我在给本科生上课时,也有一个类似的课程。这对我来说有一些难度,因为我作为年轻教师,实践经验比较少,给同学们上这样一门有关产业的课,心里没底。今天听了这门课,对我很有启发。
动院教师韩佳政:研究生课程最难的一点是,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不仅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大家,并且要让大家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今天第一次在传媒大学的课堂上感受到研究生导师授课应有的效果。高老师将产业实务和专业理论结合起来,达到这样一个状态,需要长时间将思维沉浸在一个学术话语体系中,感觉她特别有功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