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胆琴心
当你来到黄鹤楼下,长江之滨,武昌城头,进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珍藏着一柄中共中央首任监察委员蔡以忱使用过的铜剑,上面铭刻的白色行书字迹仍清晰可见,铭文云:“沐恩弟子张云承敬上。”
这是蔡以忱在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任教期间,引导弟子张云承投身新文化运动与大革命运动,弟子以优异成绩毕业后送给导师一柄铜剑。
弟子缘何送给恩师一柄铜剑?这是因为剑者,形美与神美也!人们通常把剑视为正义、长寿、吉祥、祛邪消灾的圣物。传说中,轩辕剑是一把黄金色的圣道千年古剑,是由众神采首山之铜所铸,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天界诸神将此剑赐予轩辕黄帝击败蚩尤之旷世神剑,后传与夏禹。其内蕴藏无穷之力,为斩妖除魔的神剑,所以剑又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剑,可手持或佩带;由“身”和“茎”两部分构成。剑身中线突起称“脊”,脊两侧成坡状称“从”,“从”外的刃称“锷”。剑茎即剑把,有圆形、扁形两种。茎端称“首”,茎和身之间有的有护手的“格”。古往今来,人们常常在剑身上面镂刻自己喜欢的文字或图案,以馈赠亲友或用以传世。目睹蔡以忱这柄凝聚着师生情谊的百年铜剑,不禁让人联想到湖北省博物馆珍藏的“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青铜剑,以及剑上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通观历代习武世家之剑,往往会在剑面上铭记刻“龙”的图案,而不刻“凤”,以示不贪色:道学家一般会刻上八卦阵图,意即“剑卦合一”;有的情人定情,也会在剑身上镂刻鸳鸯、红鲤鱼、蝴蝶,比喻鸾凤和鸣……
多少个世纪,一把冷兵器往往承载着一个王朝的更替,一个民族的兴衰,无数英雄豪杰的荣辱。诸葛孔明手捧神剑,在“因武而昌”的地方,设坛借得东风便;辛亥首义志士则挥舞着龙剑,宣告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的寿终正寝……
学运,工运,农运;红都,红巷,红楼。百年前,弟子张云承在风云变幻的年代,敬赠给恩师蔡以忱的这柄铜剑,意在永世铭记师长既传授给知识,又关爱弟子,更心怀天下苍生,激励弟子投身大革命洪流的剑胆琴心……给这柄冷冰冰的铜剑平添了特别的意味,抹上了一笔绚丽的色彩。
古今铜剑,虽然时隔千载,文物价值不同,政治含义迥异,但不论是越王的“卧薪尝胆”,孔明的“借东风”,还是蔡以忱的“剑胆琴心”,所传达的都是深植人心的中华剑文化:或保家卫国之圣品,人神咸崇;或行仁仗义之利器,除恶扬善……
丹心剑魂
一剑在手,楚人凭借楚文化之敢于挑战王权——“不服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铁血铸就了辛亥革命之剑魂——敢为天下先,武昌首义扬眉剑出鞘,终于把皇帝拉下马,谱写“亡清必楚”的凯歌。 时间定格在1911年。蔡以忱的长兄蔡极忱会同族人蔡济民、蔡良村,与武昌首义的革命党人一道,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历经八年的铸剑、磨剑,于10月10日之夜以“亡清必楚”的亮剑精神,经过八小时的鏖战,断然砸碎了湖广总督的国家机器,缔造了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个共和政体。这一天被称为“双十节”。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以苏俄为师,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运用共产党的新鲜血液改造国民党,使国共两党与苏联在“蜜月”期间联手“铸剑”,并在北伐中剑指反动军阀,于1926年10月10日再次会师武昌,结束了直系军阀在两湖地区乃至长江流域的统治。顿时,武汉成为全国国民革命的中心,享有大革命“红都”的美誉。
在“唤起工农千百万”的大潮中,蔡以忱勇立潮头,成为国民革命的“铸剑”与“亮剑”者。
作为宣传部长,他发动湖北的宣传机器大造革命舆论,参与编辑了《武汉星期评论》《武汉评论》等革命报刊,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传播马列主义。有“大革命喉舌”之誉。
作为青年导师,他在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中华大学、崇实中学等校传道、授业、解惑,声援北京五四运动;运用“读书会”、宣达团、讲习所等,引导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湖北教育界最活跃最有作用的人物”①。
P2-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