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研究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632234
  • 作      者:
    潘建华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精彩书摘
第一章绪论
  本章作为全书首章,具有“绪论”或“引论”的性质。本章从问题的提出出发,对国内外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及其有效性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及述评,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研究所具有的重要理论价值和深刻的实践价值。本章重点阐述了本书的研究方案,包含四个研究目标、一条技术路线、六种综合研究方法,同时,还重点分析了本书的写作框架、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第一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研究的背景
  在教育领域中,提出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无论是对教育理论的探讨还是对教育实践的改进,抑或是对研究者本人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正是笔者在目前国家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时代背景下,基于自身的工作实践和研究兴趣而进行的思考和研究。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必要基础,并对提升职业教育内涵和创新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经历了近代实业教育的“工学并举”到今天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转变。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校企合作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由封闭办学转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办学,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必要条件。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实习设施,而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劳动者,双方已经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关系。特别是 21世纪以来,在各级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和机制不断取得突破和创新,职业院校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不断增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不断高涨,从而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得到不断提升。校企合作带来了许多新发展和新变化。比如,职业院校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毕业生薪酬、雇主满意度稳中有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力度不断加大。 2015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有合作企业的专业占全校专业总数 50%以上的院校达 886所,高职院校共聘用兼职教师 16.3万人,兼职教师专业课课时占比在 20%以上的院校有 563所。 ①时至今日,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核心,在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推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等发展任务。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以切实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②。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一项重大举措。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不够理想
  研究源于问题,而问题来自困惑、质疑与反思。无论是在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实践探索中,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近年来,职业院校不断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成效不断提升。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仍然面临着较多亟须解决的难题。 2014年底,笔者参与了江西省教育厅委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的一个重大调研项目—“加快推进江西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在参与项目及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生产是企业的事的现象依然存在,不仅江西如此,其实放眼全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规模小、稳定性和规范性不够、自觉性和约束性不强、层次和密切性不高 ①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在 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并没有对职业教育工作作长篇大论的部署安排,而是集中于一个问题进行了重点讲解,这个问题就是校企合作。他认为,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一个根本点在于校企合作,并强调这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我们应当下大功夫,也是必须下大功夫去探索和解决的难点。 ②从政府层面看,校企合作的落实缺乏有力的保障措施,尚未形成有效机制。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和试验,并积极引导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从企业层面看,企业没有得到必要的成本补偿,缺乏与其他参与方的有效沟通,因此参与性不高;从学校层面看,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教师资源严重匮乏,企业与学校对接困难等问题较为突出。总而言之,当前大多数校企合作仅停留在企业接受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层面上,项目、设备和人员等研发资源共享的程度较低,校企双方还未建立起利益共赢机制,而合作动力不足、合作质量和效率不高是长期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尊重教育与产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优化合作的治理结构,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既是实践探索层面也是理论研究层面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技术技能型劳动力日益短缺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口增长所形成的劳动力丰富、人口结构优化等密切相关。不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劳动力的供给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即虽然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在继续增长,但每年的增量正在减少。国家统计局于 2013年 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2年末,我国 “15—59岁(含不满 60周岁)劳动年龄人口为 93 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了 345万人”,虽然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在减少,但仍占总人口的 69.2%。①国家统计局于 2015年 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末,我国 16—59岁(含不满 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 91 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了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67.0%,较上年的占比下降了 0.6个百分点。 ②③在劳动年龄人口中, 35—64岁人口的占比在上升, 15—35岁青壮年人口的占比在下降。 ④这意味着推动技术创新的劳动力占比在不断缩小。当然,单从数据上来看就认为劳动力必然会出现短缺难免有些草率。从劳动经济学角度来看,劳动力短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劳动力的数量,而且关系到劳动力的质量。也就是说,在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更应该解决某些地区、行业和部门出现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带出现的“用工荒”,实质上是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自己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中国制造 2025》是我国制造业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提出了我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目标。据了解,我国制造业生产一线严重短缺高技能人才,而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的经验表明,要促进制造业发展,就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经过技能培训的高素质劳动者。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凡工业强国都拥有大量的技工、技师,因此,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国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技术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而企业要提高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认识,广泛深入地参与职业教育,以提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有效发挥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成为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已有研究存在的偏失
  从已有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众多文献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探讨,而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系统研究并不多,甚至可以说,这是导致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也凸显了把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研究的重点转移到有效性研究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问题应该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保障职业教育人才质量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地位日益突出。当然,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问题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难以对其展开非常全面、深入的研究,因此,本书以“有效性”为切入点,重点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等方面对其进行初步探索。
  第二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专家学者和职业教育实践工作者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内容、成绩、现状等进行了非常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分析校企合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试图揭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内在特征,以便为今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本节将对国内外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及其有效性研究现状有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国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上搜索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及其内涵、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博士论文、职业教育校
展开
目录
目录
序 i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研究的背景 2
第二节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6
第三节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研究的价值 19
第四节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研究的方案 20
第二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29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30
第二节 理论基础 33
第三章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层次及面临的挑战 41
第一节 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时期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42
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45
第三节 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47
第四节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层次 51
第五节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挑战 54
第四章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实践与分析 59
第一节 基于产业园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实践与分析 60
第二节 基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实践与分析 65
第三节 “校中厂,厂中校 ”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实践与分析 71
第四节 “政校企 ”共建二级学院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实践与分析 75
第五节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实践与分析 80
第五章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判断标准 85
第一节 何为有效性 86
第二节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逻辑起点 87
第三节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进程中校企有效性的体现 89
第四节 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判断标准的相关研究结论 91
第五节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判断标准 92
第六章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构建 101
第一节 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综合评价的相关研究结论 102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04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112
第七章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119
第一节 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施效果的相关研究成果 120
第二节 实证研究 —以江西、浙江两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为例 121
第三节 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评价 133
第八章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135
第一节 制度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136
第二节 职业院校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140
第三节 企业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141
第四节 利益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144
第九章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147
第一节 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简述 148
第二节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简述 153
第三节 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启示 158
第十章 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161
第一节 制度建设,强化校企合作有效运转的制度安排 162
第二节 加强内涵建设,夯实校企合作有效运转的基础 167
第三节 观念转变,改善校企合作有效运转的外部环境 170
第四节 加强行业建设,搭建校企合作有效运转的桥梁 172
第五节 互利共赢,寻找校企合作有效运转的平衡点 173
参考文献 177
后记 18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