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农村教师工作环境的经济价值评估
0.00     定价 ¥ 8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688972
  • 作      者:
    马红梅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工作环境与教师职业选择
  第一节 教师工作环境及其补偿何以重要
  “出发点非常重要,尤其是我们选择回答哪些问题,而不是其他的问题。”(阿马蒂亚 森,2012)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在甘肃农村地区工作的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学校所属县区贫困这种不利社区环境在教师职业效用函数中的保留价格及其教育财政学意义。本书论述了学校所在社区环境之于教师个人心理效用的价值及其社会公共政策意义。“效用”①是功利主义学派理论体系中的关键词,它将福利的本质看作一种心理特征,而一个人的效用是他或她的快乐或幸福的测度 效用的概念通常被视为某种偏好,如满足、欲望或选择(阿马蒂亚 森,2013)。“效用”与本书中的“特征”一词同义,本书第三章第一节将详细论述这个问题。本书将要回答的研究问题是:能带来快乐或幸福的心理体验的工作环境在教师职业效用函数中的权重有多大?将工作环境的效用权重换算成货币价值有多大?作为一个群体,教师形成的集体职业心理偏好对教育财政补偿制度建设有何启示?解决这些问题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现实问题密切相关。
  特征工资理论认为,工作环境特征对劳动者具有职业消费效用价值且岗位环境优劣是引起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笔者以此理论主张为基础,基于GSCF近千名农村教师追踪观察的个体微观数据,结合入样县区的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特征,检验了学校所在县区贫困对在甘肃农村教师的职业效用的影响程度及其社会公共政策意义。此外,笔者基于教师个人择业行为结果,还原了教师在工作环境与工资②间的权衡过程。全书重点探讨了若干个逻辑上相互关联的研究问题,为甘肃农村地区教师的职业选择行为及其公共财政意义描绘了一幅连贯的画卷,而这幅画卷的主体部分是农村学校教师职业效用函数中的工作环境与工资之间的替代率,工作环境被限定为教师任教学校是否位于贫困县。本书主要探索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学校所在县区环境的优劣对教师职业效用的影响。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①从教师对良好工作环境的需求角度看,贫困县区这种不受欢迎的岗位环境特征引起的个体职业效用损失该如何定价?即贫困给在这些地区工作的教师造成的心理负效用折合成货币价值大约有多少?②从学校作为教师工作环境的供给方角度看,位于贫困县的事实已无法改变,需要提供多大的经济补偿才能消除整体上更差的社区环境引发的不适或不便?这是本书写作的“源问题”,其他所有具有派生性质的研究问题均是基于贫困县区环境的经济(补偿)价值做出的进一步推论。
  其次,教师工作环境经济(补偿)价值的公共财政学意义。农村教师关于学校所在县区环境的心理保留价格或边际受偿意愿对公共财政的意义是本书的政策启示和现实价值之所在。甘肃农村教师在县区贫困这种岗位环境方面的心理偏好对教育财政支出有何影响?农村教师的职业效用结构对公共基础教育财政补偿制度建设有何启示?实际上,这是从公共政策的角度解读教师微观个体择业心理的社会后果。公共政策决策者关心的问题是:位于贫困地区的学校聘用一名同等质量类似偏好的教师需要提供多大的额外经济激励或货币化补偿?就教育财政补偿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而言,这个问题可以转述为:政府应该如何根据县区环境的优劣对教师工资成本做精准补偿,即贫困地区每聘用一名教师的额外成本权重应该依据何种标准确立在哪个水平上?经过各地学校系统中教师数量的调整后,教师的这种职业心理偏好或效用结构会对当地整个基础教育学段的办学成本产生怎样的影响?
  *后,地区政策的效果。根据书中实证分析部分确立的贫困县区环境经济(补偿)价值标准,笔者可以初步评估几个重要的地区扶持政策的效果。①艰苦边远地区津补贴是否充足,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了消除艰苦边远等环境特征负面影响的作用?②若甘肃农村教师的职业效用结构在GSCF调查结束后至今的这段时间内仍未发生质的变化,那么“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方案试行的补偿额度是否足以抵消县区贫困引起的教师职业效用损失?这是基于同一技术逻辑的政策评估分析,也进一步展示了特征价格分解技术的应用价值。
  上述三个方面的若干研究问题是笔者根据本书主体内容概括归纳后形成的大致分类。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各研究问题之间彼此照应,不宜明确地分割成独立的章节,大多数情况下是夹杂在一起讨论的。图1-1是本书的基本思路和概念框架。
  图1-1 本书的基本思路和概念框架
  本书基于工作环境之于劳动者个人具有效用价值并产生“消费型补偿”这个假设,在职业效用的概念框架和收入方程的经验框架下,检验学校所在县区的社区环境与教师收入之间的偏相关关系,推论学校所属县区贫困给教师职业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本书进一步测算了环境各异的县区办学单位工资成本与给定办学规模下的地区环境补偿总成本,回应了“贫困地区教师工资成本应该如何补偿”的问题。以上两个问题实现了从劳动经济学向公共财政学的过渡。既往的或现行的边穷地区政策的识别效率和补偿效果也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初步评估,这个问题将教育财政补偿制度建设与精准扶贫扶智有机结合了起来。
  一、工作环境补偿的政策实践
  我国的国土面积纵横跨度较大、地形地貌特征变化多样,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原始资源禀赋差异也较大,由此导致各地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成本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一方面,地理环境较差的地区的生活便捷程度和公共服务质量更低,直接影响生活和工作于其中的每个人;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的吸引力更低,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面临人力资源配备困难,需要提供充足的经济补偿才能抵消艰苦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然而,由于环境较差的地区通常发展水平也较低,没有足够的财政支付能力支撑公共服务额外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环境差—欠发达—公共服务质量低”的恶性循环。以上基本事实与我国偏远农村或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直接相关。
  在边远偏僻的贫穷地区,不受欢迎的社区环境特征通常是人所不欲或努力避免的。对作为理性经济决策主体的劳动者而言,在这种环境下,快乐或幸福的心理体验会更少,如果没有补偿性优待或强制性政策的干预,这些地区公共事业部门的岗位通常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充。如果学校所处地区属于贫困县,教师工作环境通常会更加艰苦,这种具有“威慑”作用的岗位环境对教师产生的负面影响,需要辅之以等价补偿来平衡。在生活物价水平、劳动力市场竞争程度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贫困地区因社区整体环境差而需要提供额外的经济补偿才能弥补环境方面的劣势,提供同等质量的公共服务所需的单位工资成本更高。本书以县区工作环境的空间差异为分析起点,基本立场和立论依据是: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位于贫困县或艰苦边远地区的学校需要提供额外的经济补偿才能吸引同等质量的教师,环境差与工资呈正相关。
  2013年9月12日,《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的发布意味着国家正式启动了针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教师的生活补助政策。同年12月,《教育部关于加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经费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对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执行工作要求做了进一步规定:“每年3月底前,各地要及时将本省(区、市)上一年度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落实情况、审定的补助实际支出情况,综合奖补资金拨付使用情况,以及本年度工作计划上报我部。”此后,教育部每年对各地报送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实施情况张榜公示。例如,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年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实施情况的通报》指出,“2017年,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首次实现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的全覆盖。725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共有乡村学校8.47万所、乡村教师131.92万人,其中享受补助学校8.25万所、乡村教师127.18万人”。
  “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是培育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队伍的手段,目的是用提高贫困地区和偏远农村学校乡村教师待遇的方式增加教师劳动力市场的吸引力。作为补偿性工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本质是通过货币化补偿的形式抵消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不受欢迎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给教师职业效用造成的心理损失(马红梅等,2018)。在试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的过程中,很多地方都在积极探索“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梯度补偿与激励机制(王爽,刘善槐,2019)。与此相关的问题是:贫困地区的农村教师劳动力市场有何特殊性?为什么要为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提供生活补助?提供多少补助才能起到有效激励的作用?当前国家在艰苦边远地区或贫困地区实施的津补贴方案是否达到了教师的期望水平?这些问题都将在本书得到解答。
  尽管学界就公共财政在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达成了共识(郑方辉等,2017),但总体上还停留在“应该补偿(艰苦边远地区或贫困地区学校)”的层面,究竟应该“如何补偿”的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具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艰苦边远地区津补贴政策,还是自2013年秋实施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决策部门准确地诊断出了(优质)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直接原因,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补偿技术方案,大多数情况下仍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工作精细度有待提高。关于在“如何补偿”方面的不足,笔者提供以下两个基本事实。
  首先,补偿额度低于个人对激励反应的阈限③。为了吸引优秀人才服务于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陆地边境地区和欠发达地区④的政府机关和公共事业部门⑤,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实施艰苦边远地区津补贴制度,且21世纪初对地区艰苦边远等级及各类地区的经济补偿额度进行了多次反复修订。然而,这种针对在岗人员且与个人职务(技术)等级直接挂钩的津补贴对人力资源配置的调控作用不太明显,很多艰苦边远地区仍需采用临时借调或轮岗交流等行政命令的方式⑥临时补给人员。
  其次,补偿标准和范围缺乏精准性。相关政策在补偿范围或受益群体界定等方面的标准不够清晰,可能遗漏了部分需要重点补偿的对象,也可能在主观划定的边界附近引发了新的矛盾。给岗位环境不利的工作增设补偿性工资是一个关于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经济学常识问题,但没有充分发挥出它的效力,导致贫困农村或艰苦边远地区的人力资源配置仍在很大程度上受“直觉”或“惯例做法”的支配。近年来,中西部地区部分省区市和县区开始积极推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但在很多地区,这个旨在补偿艰苦工作环境的政策却引起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矛盾,挫伤了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⑦矛盾的演化过程及其表现形式都表明,关于工作环境经济(补偿)价值的问题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截至目前,国内有关教师资源配置的研究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描述城乡差距或地区差异上,叙事方式偏宏大,我们并不知道在农村教师群体内究竟发生着什么,也不清楚教师存在着怎样的微观心理机制。收入在农村教师的职业生活中占据何等地位?除了物质收益外,非物质收益对教师职业生涯选择起到了什么作用?教师的职业效用结构对偏远农村或贫困地区的师资调配工作有何现实意义?对于这些具有重要社会公共政策意义的问题,我们不得而知。
  “提供多大的补偿才能弥补不受欢迎工作环境特征引起的心理损失”是政策制定者关心但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本书超越社会常识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从特征工资理论强调岗位工作环境消费效用的角度,重点分析了合理的津补贴在弥补不受欢迎的岗位环境方面的必要性。本书的主要工作是检验学校所在县区贫困这种艰苦的岗位环境给教师造成的心理效用损失折合成经济价值有多大,即多大的货币化补偿才能抵消不良岗位环境特征的负效用。笔者估计了教师岗位所在县区贫困对近千名甘肃农村教师职业效用的负面影响程度,理清了“为何补
展开
目录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 工作环境与教师职业选择 1
第一节 教师工作环境及其补偿何以重要 1
第二节 教师工作环境研究的学术价值 10
第二章 教育服务的战略意义及教师工作的社会意义 17
第一节 教育服务的战略意义 17
第二节 教师工作的社会意义 25
第三节 本章小结 35
第三章 工作环境经济(补偿)价值的理论分析 37
第一节 特征工资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37
第二节 教师工作环境的经济(补偿)价值 52
第三节 已有研究对本书的启示 58
第四节 本章小结 62
第四章 样本来源地及地区政策 64
第一节 甘肃省经济地理特征概貌 64
第二节 地区扶持政策的历史沿革 65
第三节 地区政策与农村教师劳动力市场建设 71
第四节 本章小结 79
第五章 微观数据与计量方法 80
第一节 GSCF数据简介 80
第二节 变量界定 90
第三节 研究方法 109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17
第六章 教师工作环境的经济(补偿)价值 118
第一节 教师工作环境价值几何? 118
第二节 教师工作环境的补偿成本 136
第三节 教师工作环境与成本指数 148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53
第七章 教师工作环境经济补偿的必要与何为 156
第一节 教师工作环境的经济价值及其公共政策意义 156
第二节 教师工作环境经济(补偿)价值研究的已知与未知 163
参考文献 169
后记 18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