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学生的数字化成长与教育
0.00     定价 ¥ 8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689245
  • 作      者:
    肖凯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在2015年12月16日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就已经指出,“中国正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①。在建设“数字中国”的宏大背景下,数字化成长是当代中学生的主要发展方式之一,任何严肃的教育研究或教育实践都不应该回避对数字化成长的关注。与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相比,学校教育理论变革显得较为缓慢,难以有效应对中学生在数字化成长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因此,对中学生数字化成长开展系统研究迫在眉睫。
  第一节 中学生数字化成长研究的意义
  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数字化的强烈冲击和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迅速觉醒引发了诸多中学生成长问题,因此本书将数字化成长的研究对象确定为中学生。
  一、中学生数字化成长问题的提出
  中学生数字化成长研究直接源于中学生数字化成长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研究的乏力,尤其是人们对数字时代教育者应该如何引导中学生学会生存、发展的问题缺乏深入的探究,也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一)数字化成长对人的自我完善及对学校教育的挑战
  随着计算机、MP3播放器、数码照相机、数字电视、数码摄像机、智能手机等数字化产品的迅速普及,人类进入了数字时代,尼葛洛庞帝率先把这种生存方式界定为“数字化生存”,随后唐 泰普斯科特把在数字化世界下的成长状况描述为“数字化成长”。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在家庭、学校、工厂还是在办公室,人们都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产品和数字技术。①尤其是中学生常常比年长的人更早地接触到数字技术,他们对数字媒体环境早就习以为常了。早在2014年11月19日,***向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词时就已经提出,“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网络建设,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 13亿中国人民”②。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9年 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8.47亿人,其中10~1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总数的 17.5%。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昀大的群体,占比为 26.0%。③随着我国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的稳步推进,数字化成长在中国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现实,昀近几年手机上网用户快速增多,作为数字原住民的中学生在数字时代的卷入度不断提高。数字化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相关的新闻报道已经反映出中学生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数字化产品的普遍使用给中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有些中学生长期痴迷于数字化世界无法自拔,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同时,随着计算机、电子白板、电子书等各种数字化产品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一部分中学生并没有提高学习效率,反而常常因此分心。如何处理这些数字化产品和中学生成长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成为突出的教育问题。数字化成长对中学生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外在行为的改变,还表现为内在心理状况的改变。例如,数字化世界的发展对中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养成产生了广泛影响,数字化产品不仅带来了诸如丰富其信息量等积极影响,也带来诸如网络剽窃、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负面信息,对一些中学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一些中学生道德品质下降,甚至导致生活中恶意伤害他人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一些学校开始大规模推广数字技术,计算机、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的广泛使用已经成为当前引人注目的学校景观。人们对教育领域中推广应用数字技术普遍持乐观的态度,但在现实使用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暴露出来。例如,数字技术是否能够真正激发中学生学习的兴趣?虚拟学习能否代替现实生活场景中的学习?数字化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调适是否存在问题?数字技术是否在传达某种隐性的价值观?等等。至少从目前看来,普通教育者很难弄清楚数字技术在学校教育中是如何对学生个体产生影响的以及产生了何种影响。
  中学生是否应该接触手机、计算机等数字化产品,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由于数字时代的来临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学生接触甚至拥有数字化产品变得非常容易,一部分老师和家长支持中学生使用这些产品,一部分教育者视这些事物为洪水猛兽而加以禁止①,由此引发争论。前些年,在计算机的使用上也出现过类似情况,后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们必须掌握的技能,于是,不再那么排斥中学生使用计算机。事实上,中学生是否应该使用数字化产品以及应该花多长时间使用数字化产品,至今仍然是社会广泛争论的问题。
  其实,上述问题和存在的争议还只是中学生数字化成长中面临的一些浅表性问题。今天的中学生数字化成长过程面临的昀深刻的问题是,人随时面临被异化的风险,人可能成为数化技术和数字化产品的奴隶,人本身也可能会被数字化。是否会有一天不再是人类控制机器人,而是机器人控制人类呢?今天,人们似乎看到了某些影子。例如,并不是中学生在控制手机和计算机,而是手机和计算机反过来控制中学生。学习者不是自己在决定学习内容、方式和手段,因为数字技术似乎已经“帮助”学习者安排好了一切。那么,在数字化成长过程中,中学生如何通过处理好与数字化环境的关系而获得自我完善,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教育问题。
  (二)教育界缺乏对数字化成长及人的自我完善的关注
  今天的教育界非常关注“数字化”“数字时代”等概念,但往往只关心如何把数字技术及其成果运用到教学之中,如何通过这些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甚至是教育效率。在这样的趋势下,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引入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电子书包、电子白板、教学软件、光学投影媒体、仿真实验等技术和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教育领域。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者对数字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作了广泛、细致的研究,尤其是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人们对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持乐观的态度,期待数字技术本身的强大力量带给教育一个美好的未来,并相信即使在数字技术应用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那也只是数字技术使用不当造成的,而非技术本身的问题。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认识到的,技术化是一条我们不得不沿着它前进的道路。①笔者无意质疑数字技术本身,但人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核心是使人成为人,其价值追求是真、善、美、幸福等,其技术价值追求的是开发、效率、实用等。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这两种追求的平衡,如果教育者过于重视技术的价值追求,就会导致学校成为一台冰冷的“机器”,其塑造的可能是没有内在精神属性、人格结构支离破碎的人。在这个数字技术被神化的时代,教育者除了关注数字技术增加了哪些新的学习内容、提供了哪些新的技术和功能、改变了哪些旧的程序和方法,还要关注数字技术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学生本身。尼葛洛庞帝认为,“计算不再只是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②,数字时代给人带来的变化才是昀紧要的。尽管当前的教育学不仅仅关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成就,也越来越关注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新观点,但这种关注还远远不够。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这种活动既要尊重教育规律的客观性,也要关注中学生作为个体存在的主观性。卡尔 罗杰斯认为,“在我看来,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心底深处反复自问:我到底是什么人?我怎样才能接触到隐藏在外显行为下面的真正的我?我如何才能真正变成我自己”③?中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在教育的过程中,中学生是否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中学生的个人价值是否得到了实现?中学生是否实现了个人目标?中学生的自我潜能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快乐的吗?当然这只是基于现象层面上的思考,如果继续追问“为什么”和“怎么办”,则将构成对中学生存在状况的关注这样一个庞大的问题群。
  如果说教育是一门关于人的成长的学问,中学教育实践工作者就应该关注有关人的命运的问题。从教育的立场看,数字技术与教育及教育中的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人们对数字时代给学校教育所带来的冲击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
  今天的中学生越来越多地被数字技术以及通过数字化进行传播的信息包围,这种成长环境的改变会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网上学校、网络课程的出现让一些教师产生疑虑:未来的教育是否还需要这么多的教师?教师还能教给中学生什么?数字化成长带来的不仅仅是关于教师地位问题的重新思考,数字技术还使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等许多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工业时代所产生的教育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诠释今天的教育所发生的新变化。
  人们不得不承认,一些中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所受到的影响甚至已经超过了学校教育给予他们的影响。中学生在课余时间使用数字化产品原本已经不在学校教育的视域之内,但这些活动的确影响到学校教育“培养人”这样一个核心目标的实现。如果不关注中学生的数字化成长,那么“培养人”这一核心目标就会受到影响。这就意味着,曾经人们对于学校教育运行原理的解释已经失去了部分解释力。今天的知识观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从对“硬知识”的关注开始转向对“软知识”的关注,而这种“软知识”的教学单凭学校教育来完成似乎难度很大,那么如何在学校教育、数字化世界、现实世界之间建立联系就显得尤其重要。这就意味着原本相对独立的学校教育已经和数字化世界紧密地糅合在一起,这也是以前的教育研究不曾涉及的问题。数字时代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时代偏重人的智力开发,那么今天的教育应该关注中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呢?这也是教育学需要回答的问题,否则今天的一切教育实践将由于缺乏理论的引领而变得盲目。
  随着对数字化了解的深入,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些关于教育的新认识。例如,提高能力往往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教育应该教会中学生如何进行选择,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知识,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往往比掌握孤立的知识点更重要,等等。但是,这些关于数字时代教育碎片化的观点更多的是对日常经验的总结,教育者需要通过系统的研究来阐释中学生数字化成长的新特点,并对中学生数字化成长中的自我完善给予系统的解释。
  二、中学生数字化成长研究的意义
  数字时代正快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状态,所以探讨中学生数字化成长过程中的自我完善及其教育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数字时代的来临已经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大量的数字技术及其产品被应用到教育领域,但教育界对数字化所引起的人类生存方式与人类文化的深层次变化缺乏足够的关注。总体而言,一些教育者依旧在沿用数字化到来之前的传统观点,用老旧的思路来指导数字时代的教育。让教育迈向数字时代,比发明与使用数字化教学设备更重要的是更新教育思想,数字时代的教育理论的构建已经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数字时代教育理论的建立必须从研究数字时代人的生存及自我完善的特点入手,寻找数字时代的教育规律。人们对数字化教育的研究往往关注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新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但数字化对教育中人的生存状态与活动方式产生的影响则更为深远。本书主要考察数字时代人的自我完善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在反思当代人的自我异化问题的基础之上构建数字时代人的自我完善的理论,并以此为思想基础,对数字时代的教育进行反思和展望。
  主体教育思想是当代中国教育界比较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相关研究也正在不断深入进行。在数字时代,人的主体性问题又有了新的变化。陈志良和高鸿认为,数字时代是人的主体性进一步彰显的时代①;但李宏伟认为,数字时代会使人出现符号化、机器化的倾向,出现人的主体的消解,以及出现多重主体的问题。②主体性问题是主体教育研究和人的自我完善研究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生活”“生命”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焦点,“生活”“生命”这些问题很难沿着科学主义的道路获得突破性的成果,而数字化成长正好意味着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科学的一种“反叛”,从这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生活和生命系统中存在的无序、去中
展开
目录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学生数字化成长研究的意义 1
第二节 中学生数字化成长研究的概念与解析 7
第三节 中学生数字化成长的研究方法 15
第二章 中学生数字化成长中自我完善的理论基础 18
第一节 数字化成长的方式选择:人的自我完善理论的提出 18
第二节 数字化成长的理想图景:自我完善的人的基本特征 26
第三节 数字化成长的思想资源:三种自我完善理论述评 40
第三章 中学生数字化成长中自我完善的分析框架 54
第一节 数字化成长中自我完善的内涵 54
第二节 数字化成长中自我完善的发生过程 76
第三节 数字化成长中自我完善的“中国特性” 90
第四章 中学生数字化成长中自我完善的现状调查 94
第一节 中学生数字化成长的调查设计 94
第二节 中学生数字化成长的数据分析 98
第三节 中学生数字化成长调查的基本结论 115
第五章 中学生数字化成长中自我完善的学校境遇 123
第一节 工业化思维的影响:自我的圈养 124
第二节 数字化浪潮的冲击:“秩序”的解构 139
第三节 信息化教育的误区:技术的狂热 153
第六章 中学生数字化成长中自我完善的教育支持 167
第一节 数字时代的教育思想转向 167
第二节 促进人的自我完善的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76
第三节 促进人的自我完善的学校教育实践 182
参考文献 191
附录 198
数字化成长状况调查问卷 198
后记 20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