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劳动科学视域下的新时代劳动教育
1.1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提出背景
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教育的核心是使劳动者自身变得更好(娄雨,2020),新时代劳动教育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劳动教育内容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卓晴君,2019)。如何在劳动学科下具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劳动教育的讲话精神既是一个理论课题,又是一个时代课题。因此,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学科重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徐茂华和周梨洪,2019)。
1.1.1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研究现状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劳动教育得到了学术界的持续关注。鲍忠良(2013)探讨了社会劳动教育;廖婷(2018)探讨了劳动教育课程改革;王坤等(2019)提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研究的时间轴,即分为四个阶段:学习过渡阶段(1949~1959年)、偏离正轨阶段(1960~1978年)、崭新发展阶段(1978~2000年)、丰富深化阶段(2010~2019年)。本研究将劳动教育分为传统劳动教育和新时代劳动教育两个主要阶段分析。
1)传统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劳动教育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在时代更迭变化中,劳动教育理应根据时代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孙瑞芳,2019)。檀传宝(2018)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但也存在劳动教育的短板。赵荣辉(2012)认为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劳动教育的本义遭到扭曲,成为学校获得经济利益的工具、惩罚的手段以及规训的方式,这是劳动教育弱化、淡化、虚无化的体现。朱桃英(2003)认为中小学生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使其出现人格方面的缺失。鲍忠良(2013)认为劳动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良好思想品德,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何云峰和宗爱东(2019)发现中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李作林(2019)认为学校应加强对劳动教育内涵的深入理解,强化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作用。胡倩云(2019)认为应重视劳动在学生情感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何云峰和宗爱东(2019)认为中小学应有效强化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以及拥有一定的职业和劳动技能。总之,传统劳动教育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既彰显了劳动与生产结合培养学生一定的劳动技能的重要作用,也暴露出其在劳动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不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