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丹对话:文化遗产研究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2036671
  • 作      者:
    张喜华,[丹]因戈尔夫·蒂森,郑承军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文化遗产是中丹文化交流的长青主题。中丹学者围绕文化遗产主题,阐述中丹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的身份建构意义以及文化遗产在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的意义。

展开
作者简介

张喜华,女,1969年11月出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文学博士, 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国家公派留学归国人员,教育部丹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北京市大学英语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2018年第十四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国文化复兴与传播中的文化遗产

张喜华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文化遗产可能仅仅只是某个区域特定的地域象征和世代相传的技艺、风俗等。但是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尤为重要,是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是其对外传播文化的重要基础。而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身份最有效的载体就是文化遗产。因此,文化遗产在文化复兴以及对外文化传播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当今文化自信力缺乏的社会环境下,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和教育有待进一步深化。


  一、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已成为国家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蓬勃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走出去”战略的步伐加快,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全球化的趋势越发明显,树立并保持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身份已经成为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的重要基础。因此,认同、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为基础、最为广泛的一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包含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三个方面。这其中分别包括五千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思想,比如革故鼎新、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等;还有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方正的生活理念等,是我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技、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目的就是要逐渐转变国人逐渐西化的文化思维,提高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201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强调: 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我国特色、我国风格、我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同时,国务院还将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加大中央和地方的各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重点项目。同年,国家又对《文物保护法》加以修订,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大了保护力度。这一系列的宏观政策指导,都表明了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我们首先就是要尊重传统,文化传统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标识、文化血脉和价值系统。只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惠及当代、滋养后代。没有这个精神命脉,文化大繁荣就无从谈起,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就更没有希望;其次就是要善于古为今用,古代圣贤编撰的大量典籍,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经验财富,我们要让这些珍贵的财富活起来,学以致用,将这些方法与现代观念有机结合,解决当下的问题,发挥好其教化育人的功能,让它们积极有效地为国家为社会服务;最后就是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面对诸多种类的传统文化,我们也不能照抄照搬,具体问题也要具体分析,不能作茧自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每一个时代都要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必须在“两创”方针的指引下,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秉持扬弃的原则,进行新的文化创造,让中华文明革故鼎新,再创辉煌,完成好我们这一代人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


2018年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全国各地都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宣传活动。2018年的遗产日主题为“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化活起来”的指示精神,让更多的民众全方位、多角度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第五届“芳草非遗嘉年华”活动在北京民俗博物馆成功举办。前来的游客纷纷表示这一为期两天的活动,形式新颖,精彩纷呈,突出了本次活动的主旨。本次活动既表明了国家对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文化作用的重视,又切实地让文化遗产的魅力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对增进国民的文化自信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在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的同时,有效地加大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是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十多年以来,国家一直在强调我国文化“走出去”,2000年我国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在文化领域,就是“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实施‘走出去’战略”。2011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要向世界宣传推介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五通”里就有一项为民心相通,目的就是加强同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实现文化传播。


文化复兴迫在眉睫,我们年轻一代要意识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紧迫性,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继承并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的文化事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文化复兴才会早日实现。


展开
目录

前言

我国文化复兴与传播中的文化遗产                                  张喜华

老陶工与他的制陶作坊——正在中国与丹麦濒临绝迹的史前遗产?  因戈尔夫·蒂森(Ingolf Thuesen)/著  余沁/译

中国和全球历史视野下的文化遗产   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著 徐志杰/译

“遗产(Heritage)”和“文化遗产(Kulturarv)”    苏纳·沃肯(Sune Auken)/著于春华/译

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以海宁硖石灯彩为例               马驰

从用户角度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莫滕·沃姆德(Morten Warmind)/著刘静贤/译

考古遗产和当地身份       埃斯本·阿尔斯莱夫(Esben Aarsleff)/著 张家川/译

论“Kulturerbe”              莫里茨·金泽尔(Moritz Kinzel)/著 马亚楠/译

清代传统技艺和泥塑           约瑟菲娜·巴克(Josefine Baark)/著 卢嘉欣/译

丹麦建筑遗产         克里斯托弗·施密特(Kristoffer Schmidt)/著 武彦如/译

中国古代志怪小说中的人文光辉——以《聊斋志异·陆判》中的异想与妙构为例      宋紫珍 郑承军

少林功夫在世界舞台的传播分析                                        曹洪瑞

孔子故里曲阜“三孔”的文化意义建构与海外传播反思                    于春华

黄海电影海报设计作品的东方美学意蕴                                  武彦如

龙泉青瓷在宋士大夫休闲生活中的意境构成——以南宋龙泉窑鬲炉为例      余沁

京剧的海外传播问题与对策探析                                         孙宁

关于中国瓷器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思考——以景德镇瓷器为例           郭戎荣

天津美食中的幸福文化身份建构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张家川

中国京剧文化的对外传播                                               刘琦

从龙门石窟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交流                                      沈安童

灵魂何处是归路——论长沙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的转生成仙示意功能        王艳华

长白山剪纸艺术在日韩的传播研究                                      于洪鉴

向世界递上“中国名片”——以泰山挑山工为例                          郑天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