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蒙朱熹解说辑录》汇集了朱熹各个时期对《正蒙》的全部注解和说明,不论是对《正蒙》的研究来说,还是对朱熹思想的研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材料。
二、《性理群书句解》是南宋熊刚大在熊节集编的《性理群书》基础上,加以音点和注解而成。其中对《正蒙》的注释是南宋对《正蒙》注解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熊刚大对熊节所选篇章内容作了逐句解释,有些难字或者容易读错的字作了音点,并在每篇篇名之下都有一句简短的概括,用以说明此篇的核心思想。
三、本书是了解张载哲学思想和朱熹哲学思想的有效途径。
輯録説明
《正蒙朱熹解説輯録》彙集了朱熹一生各個時期對《正蒙》的全部解釋和説明。本次輯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 “《正蒙》解説輯録”,包括 “《正蒙》解説”和 “《正蒙》總説”。第二部分是 “《西銘》解説輯録”,包括朱熹《西銘解》、 “《西銘》解説”和 “《西銘》總論”。《西銘》原是《正蒙 ·乾稱篇》首章,朱熹對其非常重視,並作《西銘解》,加之他在與門人的討論中,對《西銘》有很多解釋和説明,這些内容彙合起來條目較多,所以單列爲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是“雜説輯録”。《朱子全書》中有大量涉及張子、横渠這兩個關鍵詞的内容,因不是對《正蒙》章句的解釋,故列爲雜説,分爲六類,即心統性情、爲學工夫、禮與政、經文釋論、人物品評、横渠著作等。
本次輯録依據的主要文獻及其版本情況:《正蒙》選用南宋《諸儒鳴道集》本,輔之以章錫琛點校的《張載集》(中華書局, 1978年)與林樂昌編校的《張子全書》(西北大學出版社, 2015年)。《西铭解》選用明代永樂十三年《性理大全》本(《孔子文化大全》,山東友誼出版社,1989年),輔之以明萬曆徐必達刻本《張子全書》與陸建華、朱傑人點校的《朱子全書 ·西銘解》(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朱子文集》《朱子語類》《四書或問》選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輔之以王星賢點校的《朱子語類》(中華書局, 1986年),鄭明等點校的《朱子全書 ·朱子語類》,劉永翔、朱幼文點校的《朱子全書 ·朱子文集》,黄坤點校的《朱子全書 ·四書或問》。
本次輯録是在《性理大全 ·正蒙》“朱子曰”的基礎上,補充擴展而成。這是對前人收集整理工作的一種傳承和發展,既呈現學術的繼承性,又體現學術的進展性。《性理大全·正蒙》“朱子曰”是《正蒙》“朱子注”的成熟形態。明代胡廣編纂的這套性理叢書,卷四至卷六收録《正蒙》,在《正蒙》各章之後附朱熹的解釋和説明,並將其精煉化,用“朱子曰”標明,這就是後世學者所謂的《正蒙》“朱子注”。
《性理大全 ·正蒙》“朱子曰”有一百七十多條,本次輯録增补了近二百八十條,達到四百五十多條。此外,“雜説輯録”又輯録了三百多條,合計七百五十多條,形成基本完備的《正蒙朱熹解説輯録》,爲研究者提供更豐富的材料。
具體編排順序説明如下:
一、《正蒙》的篇章順序。先列出篇名,後按照各章、句顺序排列。
二、《正蒙》解説的條目順序。首先是收録在《性理大全》中的條目,將“朱子曰”的每一條,在朱熹的著作中找到出處,依照文本的内容輯録,個别未在朱熹著作中找到的條目,出注説明。其次是《性理大全》未收録的條目,以【補】的形式,按照《朱子文集》《朱子語類》《四書或問》的順序録入,具體到每部書,以卷數爲序,列出條目。再次是《近思録》收録《正蒙》的句子輯録並出注説明。
三、《西銘》解説的條目順序。首先把朱熹的《西銘解》獨立出來,這不同於《性理大全》的順序。目的是爲了分清《西銘解》和對《西銘》單句的具體解釋。其次朱熹對《西銘》單句的解釋按照《性理大全》中的條目逐一在朱熹著作中找到出處,依照具體文本輯録;未在朱熹著作中找到的條目,出注説明。再次是《性理大全》未收録的條目,以【補】的形式,按照具體文本輯録。
四、“雜説輯録”與《性理大全》無關,以《朱子文集》《朱子語類》《四書或問》排序,其中有些條目,尤其是“經文釋論”爲節選。
五、爲了便於查閱與對照,本編所輯録的内容都在條目後列出書名、卷數等。
輯録工作難免錯漏之處,敬請方家批判指正!
正蒙朱熹解説輯録
前 言
輯録説明
《正蒙》解説輯録
《正蒙》解説
太和篇第一
參兩篇第二
天道篇第三
神化篇第四
動物篇第五
誠明篇第六
大心篇第七
中正篇第八
至當篇第九
作者篇第十
三十篇第十一
有德篇第十二
有司篇第十三
大易篇第十四
樂器篇第十五
王禘篇第十六
乾稱篇第十七
《正蒙》總説
《西銘》解説輯録
西銘解
《西銘》解説
《西銘》總論
雜説輯録
心統性情
爲學工夫
禮與政
經文釋論
人物品評
横渠著作
性理群書句解·正蒙
前 言
點校説明
新編音點性理群書句解卷之三(前集)
西銘
東銘
新編音點性理群書句解卷十二(前集)
正蒙
太和篇第一
參兩篇第二
天道篇第三
神化篇第四
動物篇第五
誠明篇第六
大心篇第七
新編音點性理群書句解卷十三(前集)
正蒙
中正篇第八
至當篇第九
作者第十
三十篇第十一
有德篇第十二
有司篇第十三
大易篇第十四
樂器篇第十五
王禘篇第十六
乾稱篇第十七
附録:朱熹與張載《正蒙》
後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