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听师语(2017北京师范大学教师访谈录)》:
走进刘静玲老师的办公室,办公桌上摆放着的学生合影映人眼帘。刘静玲老师与学生们的笑脸定格在照片中,灿烂而明亮。表明采访来意后,刘静玲谦虚地笑笑,说自己远没有像报道的其他教师那样优秀,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完善的地方。
刘静玲一开口便谈起自己的恩师。她不无感慨地说,从中学到博士后,一路走来,遇到了很多好老师;从教30年,自己也接触了很多优秀的老师。正是这些老师们的无私关爱、平等分享,以及他们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对刘静玲产生了深刻影响,也时刻激励着她,要对得起“教师”之名。刘静玲说:“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也使我爱上了教师这个行业。我的老师把爱的接力棒传给了我,我更要努力传递下去”。刘静玲认为大学教师的个性化与多样化特点,决定了不同于中小学教师的风格与风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更要看教师的品德和精神。大学作为开放的场所,大学教师的科研、教学对学生、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团队合作精神更加重要,大学教师一言一行都要传递正能量。
刘静玲一直坚持为大学一年级的新生讲课。她认为:学生进入大学有一个“断奶期”,在这之前都是受到家长和老师的精心呵护。进人大学后真正开始独立,很多学生在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在一批又一批的环境学院新生成长路上,都留下了刘静玲老师亲切鼓励与教导。刘静玲时刻保持着年轻的心态,青春的活力,刘静玲还向这些十八九岁的孩子们学到了不少新词儿、新玩法和新观念,伴随着新生们度过了大学的“断奶期”。
刘静玲主讲的国家级精品课环境科学概论,既是环境学院大一本科生的首门专业基础课,又是非环境专业的通识课,“作为一门基础课、专业导引课和通识课程,我注重知识面的宽口径和系统性,为学生的大学规划做导引。”刘静玲生动地阐释着她从讲课中体悟的道理:面对新的学习阶段,学生就像拎着旅行箱突然一下来到了大超市,眼花缭乱,各种商品都有:通识教育模块,人文、社科课程、讲座,国际化、网络课程,但是不知道哪个更有价值,该把哪件商品放到自己的篮子里。书籍浩若烟海,是永远都看不完的,必须学习思考和选择。所以,大学老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决策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刘静玲大胆采取了“理论+案例+实践”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后读经典、看文献,参加生态考察和社会调查,参与学术交流和科学论坛,主办绿色沙龙和小型国际研讨会,研讨会中学生用中、英文展示成果。刘静玲说“一开始心里没底,不确定学生是否能够适应这么繁重的任务,但是目前看效果还蛮好,学生们反馈说是痛并快乐着,也算是收获了大学难忘的奋斗时光。”
刘静玲始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鼓励学生们勇于挑战自我。对于有些学生抱怨刘静玲要求太严格,给他们的压力太大,刘静玲也时常反思自己是不是操之过急,教学方法应该如何的与时俱进?她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环境科学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全方位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既尊重自然又要学会妥善应对复杂环境问题;既有国际视野、又有系统的环境科学思维;既掌握环境科学理论知识及学科前沿,又有关心环境的责任与担当,成为有专业素质、有服务社会情怀的优秀人才。为此,刘静玲研读国内外教材与网络课程,自学积极心理学和高校教师师德相关书籍,用在教学改革过程当中。同时,虚心学习各专业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专业的方法并作优化。她创新的互动教学方法、案例学习方法和一对一的考核方式,在学生中反响很好。学生纷纷表示学习和了解环境科学思维方法和关键知识点,又创造了更多与老师深入探讨环境与社会的机会。
2004-2014年,刘静玲及其团队与环保部宣教中心联合创建的环境学原理——流域水环境公共政策,引进国际BELL(Business Environment Learning Leadership)课程教学模式,面向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和社会,同时和其他师范院校进行联合,形成了“5 +1”的协同创新联盟。2012-2016年,在教师创新团队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环境科学概论作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爱课程网站上面向全国高校师生开放,MOOC《环境科学概论一行动篇》即将上线。这门课程凭借持续不断的创新和深入教学改革,在国内外大学也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和示范作用。
“在这门课上,刘老师充当着一个大家庭中母亲的角色,为大家指导环境科学的学科研究方向。刘老师很忙,时间总是排得满满的,但她仍抽出时间为同学们进行学科答疑和论文指导。很多次到刘老师办公室,都看见她在废寝忘食地工作,我又是感动,又是惭愧,更觉得是一种激励……”2009级环境科学专业的古沛川同学诉说着他的百感交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