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男性不育多由先天不足、肝肾亏虚、气虚血瘀、湿热蕴结所引起。因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殖。肝藏血,肝肾同源,肝脏盛衰与肾之盛衰息息相关。脾为后天之本,脾气充足,运化功能正常,则后天之精微化生充足,方能充养先天之精。若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或内郁外伤,血液瘀滞;或湿热、瘀血内干精室,阻塞精道,均可影响生殖之精的生化收藏。
.精血来源于脏腑,脏腑则各司其职,如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心主血、肺主气。但与不育症关系密切的是肝、脾、肾、心四脏,也涉及肺脏功能的调节。因肝主疏泄,乃生殖之机;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属生殖之本;肾主藏精,为生殖之根,故肝肾强盛,脾气健运,则气血冲和,乃能生育。
从中医不育症扶正祛邪的角度而言,对脾肾两脏功能的调整,扶正应用较多,祛邪应用较少;对心肝两脏功能的调整,祛邪应用较多,扶正应用较少。
临床若情志不舒,精神紧张,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气血失调而致不育;或素体肥胖,恣食厚味,脾虚健运失司,精微不足而不育;或先天肾气不充,精血耗伤,阴精不化则精亏血少而不育;或心火上炎,不能下交于肾,心肾不交,导致性功能障碍;或心肾不交,两精不合;或肝经有热,相火内炽;或痰浊内生,痰阻宗筋等均可造成不育。
一、不育治肝以疏泄为贵
因肝为血脏,功能是贮藏和调节全身血量。肝血之贮藏及运行,又依赖于气之疏泄,肝之疏畅,气血调和,血脉循环无端而津血正常输布,津血可通过精道营养精子,使精子具有正常活力。临床上应以柔肝养肝为主,少佐理气之药,使肝体得养,疏其条达之情,助其生发之机。
生理条件下,肝脏通过自身的脉络系统,将饮食精微及所藏之血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身的筋膜组织,以供应他们的新陈代谢及功能活动的需要。阴茎是全身筋肉汇聚之所,故称其为“宗筋”。肝主宗筋,主要是指肝对宗筋在性事活动中外在形态的变化所起的主导作用。其对气血津液的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在性生活中,阴茎的骤然勃起和持续坚硬,更需要肝血及时、充分的调集和供应。另一方面,房事过程一旦完成,性高潮急剧消退,肝血又须及时迅速疏泄,阴茎才能恢复常态。后一过程是靠肝气的疏导作用来实现的。如此一合一泄,共同保证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病理条件下,若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滞则津血不行,聚湿化热生痰成瘀,阻塞精道,则精子发育不良,畸形精子多见,精子活动力低下;若肝血不足,或疏导障碍,均会影响阴茎的正常勃起或回缩,出现一系列性功能障碍疾病,导致不育症的发生。
家父告之,只有在肝气条达,气机舒畅的情况下,天癸的节律正常,心神的制约有度,人们才能保持正常的性欲,并进行适度的性活动。如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就可导致天癸的节律紊乱,心神的制约失常,从而引起性欲的异常变化。在性活动过程中,精关的开阖也受肝气的制约。如肝郁气滞,精关开阖失常,则造成不射精症的发生。临床对内有肝郁的则配以行气活血,亦有促使精液转为正常的作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