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南翼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地区、青藏高原南翼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藏东南温带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即三江河谷、喜马拉雅山南翼部分地区)温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藏南温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那曲亚寒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羌塘亚寒带半干旱高原气候地区、阿里温带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阿里亚寒带干旱气候地区、昆仑寒带干旱高原气候地区等10个气候区。
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的启张器和调节器。该区的气候变化不仅直接引发中国东部和西南部气候的变化,而且对北半球气候具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也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3)产生的影响
姚檀栋院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在全球持续变暖条件下,喜马拉雅地区冰川萎缩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而帕米尔地区冰川扩展会进一步出现。冰川变化的潜在影响是,将使大河水源补给不可持续且地质灾害加剧,如冰湖扩张、冰湖溃决、洪涝等,这将影响其下游地区人类的生存环境。姚檀栋院士进一步指出,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拥有除极地地区之外最多数量的冰川,这些冰川位于许多著名亚洲河流的源头,并正经历大规模萎缩,这将对该区域大江大河的流量产生巨大影响。
2.地貌特征
青藏高原密布高山大川,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区占青海全省面积的60.93%,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区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也有海拔仅1503米的金沙江;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左右,而雅鲁藏布江河谷平原海拔仅3000米。总体来说,青藏高原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相对高原边缘区的起伏不平,高原内部反而存在一个起伏度较低的区域。
青藏高原是一个巨大的山脉体系,由山系和高原面组成。由于高原在形成过程中受到重力和外部引力的影响,因此高原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使整个高原的地势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高原面的边缘被切割形成青藏高原的低海拔地区,山、谷及河流相间,地形破碎。
青藏高原边缘区存在一个巨大的高山山脉系列,根据走向可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东西向山脉占据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是主要的山脉类型(从走向划分);南北向山脉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东南部及横断山区附近。这两组山脉组成了地貌骨架,控制着高原地貌的基本格局。东北向山脉平均海拔普遍偏高,除祁连山山顶海拔为4500~5500米之外,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喀喇昆仑山等山顶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许多次一级的山脉也间杂其中。两组山脉之间有平行峡谷地貌,还分布有大量的宽谷、盆地和湖泊。 青藏高原分布着世界中低纬度地区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多年冻土区,占中国冻土面积的70%。其中青南(青海南部)一藏北(西藏北部)冻土区又是整个高原分布范围最为广泛的,约占青藏高原冻土区总面积的57.1%。除多年冻土之外,青藏高原在海拔较低区域内还分布有季节性冻土,即冻土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冻结、融化交替出现,呈现出一系列融冻地貌类型。另外,青藏高原也广泛分布着冰川。
P2-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