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梨膏糖及其起源
第一节 梨膏糖简介
唐宋以来,人们用白砂糖和梨汁以及川贝、杏仁、半夏、茯苓等多种中草药熬制成膏状糖块,这种糖块就是梨膏糖(图1—1)。梨膏糖口感甜如蜜、松而酥、不腻不黏、芳香适口。传统梨膏糖有止咳化痰、润喉清肺之功效,对咳嗽、气管炎、哮喘等疾病有独特疗效。
为了满足人们对梨膏糖药用和食用的多种要求,梨膏糖的从业者不断对制作工艺和用材进行改良和创新,研制出了很多新的品种。目前,市面上的梨膏糖有块状、颗粒状、琼浆状、膏状等形制和薄荷、香兰、虾米、胡桃、金橘、肉松、杏仁、百果、火腿、花生、松仁、玫瑰、桂花、豆沙等数十种口味。这些梨膏糖甘而不腻,甜中带香,香中带鲜,含在口中回味无穷。由于梨膏糖的历史悠久,在民问已传承千年,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特色传统名点和著名特产,各地已将梨膏糖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
第二节 梨膏糖的起源
梨膏糖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未发现确切的文献记载,存在的只是民间传说。坊间传说梨膏糖最早出现在距今l300多年的唐贞观年间。
传说一:唐朝大臣魏徵(图1—2)的母亲患咳疾多年,久治不愈。唐太宗(图1—3)得知此事便选派太医开出良方医治。由于熬出的药汁太苦,魏母无法下咽。无奈之下,魏徵便在药汁中加入梨汁和糖一同熬制成膏状让母亲服用。此药膏不仅口感好,而且疗效显著,不久就治愈了母亲的咳疾。后来,此药方由一名宫人私下带出宫外,得以在民间流传。
传说二:唐太宗因劳累过度患上咳疾,太医熬制了药汁给唐太宗服用。由于药汁味苦,唐太宗无法下咽,一名聪明的宫人便在熬药时加了些梨汁、糖等甜品,并将药汁熬干做成块状,让唐太宗当作小食品来吃,唐太宗的咳疾不久就被治愈了。唐太宗大悦,于是奖赏了这名宫人,并赐药膏名为“梨膏糖”。
第二章 梨膏糖在常州的传人与发展
第一节 梨膏糖传入常州
唐贞观年问梨膏糖出现于宫廷后,北宋时期梨膏糖制作技艺传人民间。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这种既能治病又能做零食的糖块受到百姓的偏爱,一些人开始以做、卖梨膏糖为生,以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为中心的城市和乡镇出现了售卖梨膏糖的小商贩。明清时期,梨膏糖传人当时的经济重镇和水陆交通中心扬州一带,随着江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繁盛,梨膏糖商人进人江南地区拓展市场。于是,富庶的苏南、浙北、上海一带成了梨膏糖的主要产销地区。
梨膏糖制作技艺大约于清末传人常州地区,通过文献记载和传承人的口述资料我们可以得知,常州梨膏糖制作技艺存在家传和师传两种形式,家传梨膏糖制作技艺始于常州本地人,师传梨膏糖制作技艺源于从外地来到常州开拓梨膏糖市场的艺人。从时间上看,常州的家传梨膏糖制作技艺要早于师传梨膏糖制作技艺。家传形式以蔡天赐为代表,师传形式以周阿根、吴金寿和包云飞为代表。
家传“蔡天赐”梨膏糖的第一代传承人为常州人蔡济世,艺名“蔡天赐”,后来“蔡天赐”成了其家传梨膏糖的招牌。蔡济世(1881—1966)生于光绪七年,20世纪初开始从事梨膏糖行业。其子蔡元兴(1901—1981)是“蔡天赐”梨膏糖第二代传承人,艺名“蔡家梨”。蔡元兴从小随父亲学做梨膏糖,很好地继承了祖辈的衣钵,并制作家传的药梨膏糖上街叫卖。蔡元兴的儿子蔡茂山(1927—2015)是“蔡天赐”梨膏糖第三代传承人。P3-6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