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性研究文集》:
肝纤维化是由多种慢性肝病迁延不愈发展而来的,从中医角度进行分析,其病位主要在肝之阴络。络脉有阳络和阴络之分,阳络指的是分布于体表、头面的浮络,“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又云“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人络”。可见阴络是各个脏腑藏血、运血的通道,其实质就是人体的血脉。它们位处脏腑深处,且分布广泛,分支众多,但是络体细小,一旦有外邪的侵犯或者血行的不畅,即可发生阻滞。吴又可主客交说中的“主”指人体血脉,即阴络,“客”指外感疫邪,“主客交”为疫邪混处血脉之中。仔细分析肝纤维化的病变特点,与主客交说有很多相似之处。下面拟从“主客交”的观点来阐释肝纤维化的病机特点及治疗。
“凡人向有他证尪赢,或久疟,或内伤瘀血,或吐血、便血、咳血,男子遗精白浊,精气枯涸,血枯经闭之类,以致肌肉消烁,邪火独存,故脉近于数。”这句话说明“主客交”的病机里存在正虚的一面,这里的“正虚”主要是指精血的亏虚。人体没有足够的精血濡养,日久自然会“肌肉消烁,邪火独存”。正虚是慢性肝脏疾病发展至肝纤维化的主要病理基础,它贯穿于疾病的始终。在中医观点里,肝主藏血,调节全身血量的分配,体阴而用阳,肝阴血是肝脏功能发挥的物质基础。当肝络受到阻滞时,不仅引起血行的瘀阻,也会导致精血的亏虚。肝纤维化时,过多的ECM沉积于肝脏微循环中,引起肝内动、静脉管腔的增厚,管道的狭窄,阻碍了血液循环,从而引起血供的减少,这与吴又可“主客交”病机中的阴血亏虚很契合。“此际稍感疫气”,吴又可所说的“疫气”是一种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致病因素。为了扩大“主客交”观点的运用范围可以将“疫气”定位于“邪气”的范畴。在我国即慢性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是引起肝纤维化的主要病因。肝炎病毒是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中医的观点认为肝炎病毒就是湿热疫毒。在国外,以酒精性肝纤维化居多,主要是由过度酗酒引起,不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可以将这里的“酒精”看作为吴又可所说的“疫气”。还有如化学毒物、某些药物、血吸虫等,都可以归为“疫气”的范围。这些致病因素一旦侵害肝脏并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后,是很难将其彻底清除掉的。病情的稳定和缓解只能说明正能胜邪,但邪气仍然存在。当正气亏虚时,则会继续损害肝脏,加快病情的发展。如肝炎病毒,它是与人体共存的,当其处于静止期时,可以没有任何症状表现,但其仍然存在于人体内,只是没有复制而已,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肝炎病毒就会复制,导致病情向前发展。治疗上“补之则邪火愈炽,泻之则损脾坏胃,滋之则胶邪愈固,散之则经络益虚,疏之则精气愈耗,守之则日削近死”,诸法均不得,其由何在?“里证虽除,不知正气衰微,不能脱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也。”“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久而愈固。”邪气久留,正气亏虚,不能祛邪外出,则邪气内陷,深入厥阴肝络,与血脉交合,阻碍血运,血留为瘀,形成瘀血与残留的“疫邪”相互交织于阴络的病变特点,即主客交浑。络脉受实邪阻滞,新血无法灌注,久之则络中空虚,从而加重阴血的亏虚。肝之阴络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肝脏微循环系统。肝纤维化的病变部位以肝脏微循环为主,过多的ECM沉积于微循环中,造成了循环管道狭窄,血液流通受阻,血行瘀滞,旧血不去,阻滞管道,血液灌注大大下降,引起肝窦和肝细胞物质交换减少,肝脏就得不到足够的血液营养。加之引起肝脏病变的病因持续存在,这样就形成了病理产物瘀血和最初的病因交织于血脉中,正如吴又可所说“客邪交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久而愈固”。肝炎病毒在体内日久,往往会与宿主正常细胞的DNA整合。分析其病机特点,既有有形实邪的阻滞,又有精血的亏虚。治法上,单纯的扶正或者祛邪是很难治愈疾病的,而且还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后果。如“邪火愈炽,损脾坏胃,胶邪愈固,经络益虚,精气愈耗”。因此应扶正与祛邪并施。扶正要以补养阴血为主,祛邪不仅要疏通已经形成的瘀血,还要祛除最初的病邪。从中医角度分析肝纤维化的病变部位是在肝之阴络,也即是吴又可所说的血脉之中,病位很深,普通的药物是很难到达的。《素问·调经论》云:“病在血,调之络。”因此吴又可论治主客交时,在遣方用药上以能人厥阴肝络的动物药为主,创制了著名的三甲散方。三甲散方中选用了能直入厥阴肝络的龟甲、鳖甲、穿山甲、廑虫、牡蛎等“异类灵动之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