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美丽是心底的明媚/当代作家精品》:
通往麦积山的路,是朝圣的路。驱车在高速路上行驶,总会看到北山下,有一面约100米的白墙,白墙旁高大的古槐树苍翠丰茂,刘万年先生艺术馆建于此,被称为“九美堂”。从高速路旁的岔道,去艺术馆,走在乡村的土地上,要越过渭水河。虽然大路距离艺术馆仅仅300米,看上去并不远,但落脚在土地上,行走在河流旁,还是有一点漫长。当然,拜会刘万年先生,总是一件让人心情愉悦的事。
刘万年先生把通往艺术馆的路,铺成水泥路,架上小桥,方便步行和车行,其实,他的心里始终打开一扇窗,一扇人们欣赏西藏山水大美的窗,了解他艺术之路、创作历程的窗。人们在艺术馆里短短的几个小时,总会与刘万年先生在攀谈中有收获,有感悟,启迪内心。最终在刘万年先生的精神引领下,内心达到对艺术和对生活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或者会被启迪用另一种视角看世界。
2010年刘万年先生于西藏日报社退休,回到甘肃天水老家,便开始自筹资金,在麦积山附近修建艺术馆。艺术馆亭台楼阁的设计、一草一木的栽种、一石一泉的方位,都是刘万年先生自己精心设计,并详细绘制各处规划图。在绘画休息时,他还设计出“无红灯十字路口组合桥”,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专利。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中国文人最长情的存在方式。无论是对中国教育改革的看法、对医疗制度改革的建议、对解决交通问题的想法等,刘万年先生始终站在为国、为民的角度考虑,这是艺术回归于现实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刘万年先生把感恩回归家乡,繁荣家乡文化事业,也当作晚年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他的山水画,虽表现的是西藏山水,但他艺术创作的根,却始终在养育他的陇原大地上。
丝绸之路,永远代表着开放和与世界接轨的远行。西藏山水画的最佳展示,建在丝绸之路上,也是为西藏山水画艺术建造一处更好为世界所了解的窗口。2017年11月,刘万年先生向天水市博物馆捐赠20幅西藏山水画。2018年春节,刘万年先生西藏山水画展,又在新年中丰富着天水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刘万年先生把自己在山水画创作上的杰出成就,最终奉献给陇上大地。他源自天水,归于天水,更为推进丝绸之路文化的发展,为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增添色彩。而最初孕育这颗艺术灵魂的故土,它的深厚,在于能够沉淀。沉淀的艺术,将挥发出震惊世人的光亮。
每到4月,刘万年先生艺术馆楼前檐下,盛开着上百株牡丹,色彩绚丽、香气悠悠。清晨,刘万年先生便在200平方米的画室,步行千步,稍适活动后便又投入到绘画创作中,这是他每天的功课。一个人的身体在晨醒后,稍适的锻炼,唤醒身体全部机能,投入到最需要有创作灵感的创作中。刘万年先生的智慧,在于科学地分析自我,分析事物,从而达到外在和内在的和谐统一。
头戴草帽,手拿锄头,弓着腰的刘万年先生,他在牡丹花圃,或西红柿、辣椒、豆角田地里除草。他缓缓直起腰,被暖阳晒得黑红的脸庞温和而又安静。刘万年先生在艺术馆大自然的花园、田地里耕作,在耕作中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绘画的劳作与田地里的劳动,一样给予人们辛劳后的欢愉。那一幅幅西藏山水,一张张西藏牦牛,是刘万年先生精神的耕种。盛开的牡丹,挂在支架上的西红柿、辣椒、豆角,又是刘万年先生物质生活的另一种收获。
人生存于天地之间,总是带着这样或那样的使命。不论你给予世界的是一幅流传千古的艺术作品,还是一颗手心里泛着红光的果实,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早在始祖伏羲氏俯视大地,仰观苍穹时便被赋予了。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一个个被赋予使命的人,一次又一次地传递和传承。刘万年先生在艺术世界里的耕耘和收获,在绘画艺术中的继承和创新,为人类的精神家园镶嵌了一颗璀璨的宝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