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对脓毒症的认识
第一节 脓毒症的诊断与治疗
脓毒症是由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1]。虽然现代医学水平不断提升,但脓毒症的发病率仍然呈现上升态势,且正逐步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脓毒症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常见病因之一。尽管器官功能支持技术不断提高与优化,但脓毒症的病死率仍旧未见明显下降。因此,只有早期识别脓毒症,尽早干预治疗,才能阻断脓毒症进展,拯救脓毒症患者。
一、脓毒症诊断
多种临床变量和工具可用于脓毒症筛查与诊断,例如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标准、生命体征、感染迹象、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标准或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uick SOFA,qSOFA)、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ational early warning score,NEWS)或修正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其中,SOFA评分在临床上较为常用。感染引起的相关SOFA评分较基线水平上升≥2分时可诊断脓毒症,即脓毒症=感染+SOFA评分≥2分。由于SOFA评分操作复杂,临床上亦常使用床旁qSOFA快速鉴别重症患者,但不建议qSOFA作为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的单一筛查工具。qSOFA由3个指标构成,即呼吸频率≥22次/分、收缩压≤100mmHg及意识状态改变。当符合qSOFA标准其中2项时,须进一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脏器功能障碍[2]。
脓毒症休克是由脓毒症导致的低血压,虽然经过积极充分的液体复苏,但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65mmHg,且血乳酸水平>2mmol/L(18mg/dL)[3]。
二、脓毒症的治疗
(一)控制感染
一旦确诊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需在1小时内快速静脉抗感染治疗。在抗感染之前,需完善病原学检查,留取相应标本进行需氧、厌氧或特殊病原学的检查及培养,且不能延误抗生素的给药。为更好识别病原微生物,至少需获取两份血培养标本。其中一份来自外周静脉,一份来自留置导管(导管留置时间>48小时)。对于其他可能的感染部位,也应获取标本进行培养,如尿液、脑脊液、伤口分泌物等。对于可疑真菌感染,建议完善G试验、GM试验和抗甘露聚糖抗体检测。对于特定解剖部位的感染,应尽快识别并进行感染病灶的清除。对于可疑血管植入物是可能的感染原的患者,建议立即移除血管植入物[2,4]。
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应覆盖所有可能的致病菌(细菌和/或真菌)。对于真菌感染高风险的患者,建议经验性使用抗真菌治疗。对于多重耐药(MDR)高风险的成人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患者,建议联合两种覆盖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药进行经验性治疗。对于感染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高风险的患者,建议经验性使用覆盖MRSA的抗菌药物。对于明确病原体和药敏的,建议停止联合使用两种覆盖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药进行经验性治疗。对于抗菌药物的降级,建议每日评估抗菌药物的降级,而不是使用固定的治疗疗程且不进行每日降级指征的评估。对于感染原已得到充分控制的成人患者,建议使用短时间而不是较长时间的抗菌药物治疗,且使用降钙素原联合临床评估来决定何时停用抗菌药物[2]。
(二)血流动力学支持[2]
1. 早期液体复苏
对于脓毒症所致的低灌注患者,建议在*初的3小时内至少静脉输注30ml/kg的平衡晶体液进行复苏。对接受大量晶体液复苏的患者,建议联合使用白蛋白,而不是仅使用晶体液,不建议使用人工胶体、明胶进行复苏。
2.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
对于成人脓毒症休克患者,建议使用去甲肾上腺素作为一线升压药物。在无法获取去甲肾上腺素的情况下,建议使用肾上腺素或多巴胺作为替代品,同时应注意有导致心律失常的风险。对于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后平均动脉压仍不达标的患者,建议联合使用血管升压素,而不是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剂量。联合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及血管升压素后,平均动脉压仍不达标者,建议加用肾上腺素。对于同时存在心功能不全者,在足够的容量状态和动脉血压的情况下,灌注仍持续不足,建议使用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或单独使用肾上腺素治疗。
(三)机械通气[2]
对于脓毒症所致呼吸衰竭的成人患者,建议使用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对于脓毒症所致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时建议使用小潮气量通气。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成人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时推荐使用小潮气量(6ml/kg)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策略,平台压以30cmH2O为上限,而不是更高的平台压。对于中重度ARDS患者,建议使用传统肺复张策略,每日使用俯卧位通气超过12小时,间歇使用神经肌肉阻滞剂。对于严重ARDS患者,常规机械通气失败时,建议有基础设施且经验丰富的中心使用静脉-静脉体外膜氧合(VV-ECMO)。
(四)其他治疗[2]
1. 糖皮质激素治疗
对于脓毒症休克且需要持续血管升压药治疗的患者,建议在开始静脉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0.25mg/(kg min)时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氢化可的松200mg/d,每6小时静脉注射50mg或连续输注)。
2. 肾脏替代治疗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且合并急性肾损伤的脓毒症患者,建议使用连续性或间断性肾脏替代治疗。
3. 输注红细胞
对于成人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患者,建议使用限制性输血策略,以血红蛋白浓度70g/L为输血阈值。但也不应仅以血红蛋白浓度为指导,需评估患者的总体临床状况,如对于急性心肌缺血、严重低氧血症或急性出血患者,可考虑放宽输血阈值。
4. 预防深静脉血栓
对于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患者,建议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深静脉血栓预防,与单独药物预防相比,不推荐联合使用机械预防与药物预防策略。
5. 控制血糖
对于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患者,建议血糖≥180mg/dL(10mmol/L)时,启动胰岛素治疗,目标血糖为144~180mg/dL(8~10mmol/L)。
6. 碳酸氢盐治疗
对于脓毒症休克以及低灌注诱导的乳酸酸中毒患者,不建议使用碳酸氢盐治疗。如果出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pH≤7.2)以及急性肾损伤(AKI),建议使用碳酸氢盐治疗。
7. 营养支持
对于可行肠内营养的成人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患者,建议早期启动(72小时以内)肠内营养。
(李 健 吴科锐)
参 考 文 献
[1] SINGER M,DEUTSCHMAN C S,SEYMOUR C W,et al.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septic shock(Sepsis-3)[J]. JAMA,2016,315(8):801-810.
[2] EVANS L,RHODES A,ALHAZZANI W,et al.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2021[J].Intensive Care Med,2021,49(11):1063-1143.
[3] 曹钰,柴艳芳,邓颖,等. 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18)[J]. 临床急诊杂志,2018,19(9):567-588.
[4] 管向东,陈德昌,严静.中国重症医学专科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208-220.
第二节 古代中医对脓毒症的认识
一、病 名
脓毒症多存在发热,可将其归为“外感发热”的范畴,《素问 热论》[1]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可将其归为伤寒。《伤寒论》[2]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温病亦可归纳为脓毒症的范畴。而温病中的“温毒”“疔疮走黄”“疽毒内陷”等也属于脓毒症。根据脓毒症常见临床表现,其可分属“外感热病”“温毒”“走黄”“内陷”等范畴。
二、病 因 病 机
脓毒症的发生原因不外乎内因(正气不足)和外因(邪毒侵入)。
外因:六淫、戾气、虫兽、毒物等侵袭机体,正邪交争,耗伤正气,邪毒阻滞,正虚邪实,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调。
内因:正气虚弱,抗邪无力,正虚邪恋,邪毒阻滞,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调。
《黄帝内经》认为,六淫是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正如《素问 至真要大论》[1]所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尽管不是所有疾病均由外感六淫所导致,但其在病因学中却占有重要地位。
《素问 调经论》[1]以病因致病部位内外的阴阳属性为划分标准,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生于阳(外):发于外的外感邪气属于阳;生于阴(内):发于内的内伤七情、饮食劳逸、起居等属于阴。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1]曰:“寒伤形,形伤肿;热伤气,气伤痛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以形质(肉眼可见或明显可感知的)与无形(肉眼不可见或难以感知的)、水与火(阴阳之征兆)、寒与热(常用于概括病证性质)来认识病因,确立病机,明确诊断。
《灵枢 百病始生》[1]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是以邪气来源、邪气性质和致病部位三者有机结合论病因:①源于“天”的病因伤“上”;②源于“地”的病因伤“下”,二者均属于“起于阳”的病因;③源于天地之间“人”的病因伤“内脏”,属于“起于阴”的病因。很显然,病因的三部分类法相较于病因的阴阳分类法,充分考虑到病因来源及其相应属性,更进一步分类认识病因,临床意义更大,因为病因属性不同,致病部位有异,故《灵枢 百病始生》继曰:“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难经 五十八难》则明确提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说明伤寒有五种,其临床表现及病因各不相同。
《难经 四十八难》曰:“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也。脉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紧牢者为实。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牢者为实,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则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此举例说明了虚实辨证的方法。
《黄帝内经》中总结病因病机的发病特点:“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素问 至真要大论》[1]说“风淫于内,治以辛凉”,方如银翘散之辛凉解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