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凤凰来仪
0.00     定价 ¥ 68.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7416126
  • 作      者:
    刘立云
  • 出 版 社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刘立云,1954年12月生于江西省井冈山市。1973年12月参军。1978年考入江西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回部队任职。1985年调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工作,历任《解放军文艺》编辑部编辑、主任、主编,解放军出版社文艺图书编辑部主任。2015年至2018年任《诗刊》主编助理(特邀)。编辑出版大量军事文学作品,出版诗集《红色沼泽》《黑罂粟》《沿火焰上升》《向天堂的蝴蝶》《烤蓝》《眼睛里有毒》(台湾);出版长篇纪实小说《瞳人》,长篇纪实文学《血满弓刀》《莫斯科落日》(合作)共出版文学作品十余部。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军新作品特殊贡献奖,《诗刊》2003、2008年度优秀作品和优秀诗人奖,《人民文学》年度优秀作品奖、《十月》年度优秀作品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闻一多诗歌奖等奖项。诗集《烤蓝》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展开
精彩书摘
  1979年爆发的南疆保卫战,把军旅诗创作推向长达十年的黄金时期,大量的战场和战壕诗,如长江、黄河奔涌的潮头般蜂拥而至。除了诗人纷纷走上前线,体验战地生活,激情满怀地写作;在老山和法卡山前线,还出现了许多战士诗社,上至将军,下到士兵,利用战斗间隙,兴趣盎然地在罐头商标上、香烟盒上甚至在手纸上写诗。这股由局部战争引发的诗潮,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仍方兴未艾。与以前的战争诗相比,南线作战中涌现的战争军旅诗在多方面有所突破。这些作品不再单纯地表现我军英勇豪迈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和气概;诗的触角开始伸入20世纪80年代普通士兵的心灵世界,体现因战争残酷而引起的神经末梢的震颤,同时有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军人命运的反思。可以说,南线战争诗是新时期军旅诗歌变革的先声。这种变化,最早在李晓桦的创作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李晓桦在《昆仑》编辑部担任诗歌编辑。1984年,他到云南前线采访,受到强烈冲击和震撼。南疆之行后他交出的诗歌,明显超越以往同类作品对正义战争的宣扬、对英雄人物的廉价歌颂,而是直面浸透鲜血的战争产儿:死亡与毁灭。他的《我的墓志铭》《士兵谈论死》《这里埋着一个女兵》和《一棵被削掉顶冠的大树》等一系列诗作,在《青春》杂志发表后引起相当大的反响。不久,他出版了获得全国新诗集奖的诗集《白鸽子,蓝星星》,还在《收获》发表了试验意味强烈的长诗《蓝色高地》,引起诗坛极大关注。
  受南疆诗歌创作激励,以潇洒俊逸的创作风格把这个时期的军旅诗坛搅得风生水起的,还有在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担任歌词创作员的贺东久。以贺东久为圆心的南方军旅诗人,有邓海南、程童一、孙中明、孙泱、葛逊、汪沉、李峰、阮晓星等。贺东久长期走诗歌与歌词并举的道路,两条战线均硕果累累。他的诗歌创作把军人置于战争的背景中,想象力丰富,常有惊人之笔。在他的诗里,战士的头颅是“装满思想的炸弹”,士兵的眼睛是“天生雄性的太阳”,士兵的钢盔是盛开着金葵的“桂冠”,士兵的墓地是“庆贺战争惨烈的精制蛋糕”,洋溢出一种粗犷、豪爽和惨烈的美感。
  在持续几年的南线战争诗歌创作热潮中,将军诗人朱增泉异军突起。他是以集团军政治部主任这一高层指挥员身份走上战场的,当时他年过半百,没有任何文学创作经历。集团军热爱诗歌的官兵在前线自发成立“橄榄诗社”,创办《橄榄风》诗报。他以一个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者支持战地文化的姿态,在这张诗报上发表了他的两首很短的习作《钢盔》和《迷彩服》。之后他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在《人民文学》《诗刊》《解放军文艺》和《昆仑》等文学大刊发表了一系列风格迥异、想象力奇特且浩浩荡荡的长诗,在军旅诗坛引起很大反响。他主要收录战争诗作的诗集《地球是一只泪眼》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其中《地球是一只泪眼》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把南线战争诗歌一波波推向纵深的,除了李晓桦、贺东久、朱增泉外,当时活跃在军旅诗坛的李瑛、纪鹏、喻晓、杜志民、胡世宗等新老诗人也功不可没。但就作品的分量和诗歌技艺而言,还必须等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周涛的长诗《山岳山岳,丛林丛林》及由刘立云、蔡椿芳和简宁三人组成的“战壕诗会”的系列作品的出现。周涛完成于1986年的长诗《山岳山岳,丛林丛林》具有宏大架构、史诗气象,探讨了战争的起源和对社会进程的推动及颠覆。但因种种原因,这部长诗未及时以全貌面世,也没有出现诗人自己所期待的社会反响。1987年夏天,由《解放军文艺》的诗歌编辑刘立云牵头,组织简宁、蔡椿芳两个年轻诗人,奔赴南方前线举办“战壕诗会”。在同年的《解放军文艺》8月号隆重推出的战争诗特辑中,有蔡椿芳的长诗《南殇》、刘立云的组诗《红色沼泽》和简宁的长诗《麻栗坡》。这些诗作以罕见的篇幅和分量,在主题、语言、诗歌内容和对待战争的态度上,与传统的“李瑛模式”大相径庭。如果说南线战争诗是新时期军旅诗歌变革的前奏,那么这次“战壕诗会”则是对传统军旅诗的一次壁垒分明的挑战。
  在周涛的《山岳山岳,丛林丛林》之后,马合省抒写长城烽烟的《老墙》,王久辛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狂雪》,李松涛借评判《水浒》而省察中华民族历史的《无卷沧桑》等蜂拥而来。到20世纪90年代,经历过战争的朱增泉收不住思绪中狂奔的烈马,一部接一部地写出了《前夜》《国风》《世纪的玫瑰》和《黑色的辉煌》等长诗。在《冬季,我思念天下士兵》一诗中,他深切地表达了对和平的祈望:“每场战争结束/死去的士兵,在活着的士兵心里/继续活着;活着的士兵/在死去的士兵亡灵陪伴下/去寻找人生。”至此,他因完成了用诗歌思考个人、国家和人类命运的宏愿,訇然搁笔。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在假想中睡眠的弹丸(诗歌)
战争喜剧
1982年的一个瞬间
我对雁门关说
我这样理解人民
下篇:沿途雷声轰鸣
祖国啊,我给你……
这三年从这一天开始
白岩石的群山
沿方位角行进
紫荆花臂章
降落
添马舰
晚风徐徐吹来
击鼓
挖掘
记一堂军事课
青岛兵杜立明
剪裤腿的人
第一次手枪射击
最后的晚餐
分离时刻
升腾
主题歌:我和你

第二辑 穿过语词的暴雨星辰(随笔)
回望一场战争——写作长诗《上甘岭》断想
鸟立高台,我立何处?
——在良渚博物院座谈会上的发言
沉下去,让大地开口说话
王二不是王二麻子
红肿之处,艳若桃花
穿过语词的暴雨星辰
一个活着的人在怀念自己
——苗雨泽诗集《摇曳的绿》序
大地之光盖过所有的忧伤
——鱼跃诗集《旅行在虚无的表面》序
这危险又沉重的爱啊
匣中宝剑作雷吼
中国新军旅诗的DNA
……
第三辑 北回归线(非虚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