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作物绿色稳产高产技术模式》:
(二)逆境绿色防控技术
1.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实施“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
农业防治:精选种子,汰除病粒,推广适期精量播种,提高群体质量,推广高效施肥技术,使用经高温腐熟的有机肥料,轮作换茬,清洁田园等。
生物防治:应用生物类及其衍生物防治病虫害。
物理防治:应用灯光、色板、性诱剂、网具等诱(捕)杀害虫。
药剂防治:根据田间病虫草发生特点,选准药剂,适时适量防治。要合理混用、轮换交替使用不同药剂,克服和推迟病虫害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1)适期化除技术。应根据草相、草龄、墒情等适期使用药剂,重点抓好播后土壤封闭化除与冬前化除,早春根据草情适时开展补除工作。播后芽前墒情适宜时,采用广谱性除草剂或除草剂复配封杀杂草。冬前对播种时未封闭化除或效果不理想、杂草达到防治标准的田块(一般禾本科杂草每平方尺50株以上、阔叶杂草每平方尺10株以上),于冷尾暖头的晴好天气及时根据草相及优势草种,选准药剂,进行喷药化除。春后对于草害已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要在小麦拔节前的冷尾暖头、日均温8℃以上(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抢晴用药,并避免在寒流来临前后3d内用药,以防发生冻药害现象。
(2)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中后期重点抓好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防治。
纹枯病:药剂拌种。在返青期至拔节期,当病株率达到10%时,应及时防治,重病田隔7-10d再用药防治1次。
白粉病:当上部3片功能叶病叶率达5%时或病株率达15%时,为防治标准。对早春病株率达5%的田块,可提早防治1次,减轻后期危害程度和防治压力。
赤霉病:于小麦开花初期开展防治,要求“用准时期、用对药剂、用足药量、防足次数”和“见花始防、谢花再防、遇雨补防、一喷三防”,保证防治效果。
麦蚜虫:小麦扬花至灌浆初期,有蚜株率大于25%时或百穗蚜量超过300-500头(天敌与麦蚜比小于1:150)时,即需防治。此外,苗期平均每株有蚜4~5头时也需进行防治,冬前防治还应适当提高浓度和用药量。
要突出强化“一喷三防”工作,结合病虫防治进行药肥混喷,可一喷多防、保绿防衰、保粒增重。
2.冻害防御与补救技术。长江中下游地区冬春一般性冻害年年都有,甚至一年出现多次,特别是春季“倒春寒”冻害危害较重。冻害防御措施包括合理选用品种、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增施有机肥、适期播种、合理肥水、培育壮苗等均可增强麦苗自身抗冻能力。低温来临前,土壤出现旱情时要及时灌水,可有效防冻。旺长苗可适度镇压、适时喷施生长调节剂控旺转壮,减轻冻害发生程度。小麦受冻后应根据冻害严重程度增施促恢复肥,小麦拔节前严重受冻,可适量施用壮蘖肥,促使其恢复生长;小麦拔节后发生冻害要在低温后2-3d剥查幼穗受冻情况,对茎蘖受冻死亡率超过10%以上的麦田要施促恢复肥,幼穗冻死率10%-30%的麦田每亩施5kg尿素,冻死率30%-50%的麦田每亩施7.5-10kg尿素,冻死率50%以上的麦田每亩施12-15kg尿素,争取高位分蘖成穗,挽回产量损失。
3.倒伏防御技术。倒伏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障碍因子之一。预防倒伏的主要措施包括选用耐肥、矮秆、抗倒的高产品种,矮壮丰等拌种,合理安排基本苗数,提高整地、播种质量,根据苗情合理运用肥水等促控措施,使个体健壮、群体结构合理。如发现旺长,应及早采用镇压、深中耕等措施,达到控叶控蘖蹲节;群体较大的田块可于拔节前选用适宜药剂进行叶面均匀喷雾,不可重喷。
后期结合病虫防治喷施生长调节剂或磷酸二氢钾等对于热风和高温逼熟有较好缓解作用。
4.适收专贮技术。蜡熟末期及时抢晴收获,防止连阴雨影响籽粒品质和烂麦场。联合收割机收割或人工收割脱粒,均应及时扬净。
脱粒后及时晾晒3-4d或机械烘干,保证籽粒水分≤12.5%进仓,贮藏于通风干燥处。要求单品种专收、专储、专销,以利优质优价,提高效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