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许巷
“百年许巷,一里村庄”,披着浓浓的绿荫,朝着正南,尽享阳光的照射,历尽沧桑,依然枕着古老谷渎港安静地躺着。至此,来自北面长江口的谷渎港,一面伸出长长的手臂,与来自太湖的东清河紧紧携手;一面又把许氏村巷紧揽怀中,让许巷纵享母爱之情。许巷可谓得天独厚。
许巷,自西向东。靠西村巷,叫西横头;靠东村巷,叫东横头。紧挨东横头的是蔡巷,又称蔡许巷。传说,当初许氏始迁祖来这谷渎港畔定居时,连同帮工蔡姓、佣人陆姓,全都带来了,早年称“许大人,蔡小鬼,陆佣人”。许姓是主人,当称大人;蔡姓年轻帮工,主人呼之“小鬼”;陆姓服侍许姓主人,为许大人手下佣人。许姓在定居地如此等级森严,可想许姓门庭之显赫。
许氏的始祖,本是上古时的高洁之士,叫许由(又作许繇),是古琴曲子《遁世操》的作者。当时是尧时代,许由是著名的隐士,他“抱不世之才,怀高涪之志。或隐于岩壑,或居于市廛,被褐怀琛,以养浩然之气,不为人知”。乃以大山为屏,清流为带,天地为之庐,草木为之衣,枕流漱石,徜徉其间。其时尧得知许由后,便要把君位让给许由,许由得知,便逃到箕山(在今河南登封东南),继续隐居山中。尧帝又请许由出山做九州长官,许由一听说,便隐逸到颍水。后来许由在河南许昌一带生活,隐逸到逝世,死后葬在箕山,后人把箕山又称作许由山,据传河南许昌那里也有个许姓大村庄。可见许巷始祖来头不小啊!
许巷许姓究竟何处迁来?鼻祖是谁?据许氏29世传人、当过中学校长的许掌兴老师周密调查,查核有关资料,认定江阴北溷许巷始迁祖来自张家港市杨舍镇南的许家大巷,许家大巷的许姓家族来自河南灵宝地区。江南许氏鼻祖是宋朝靖康、建炎年间崇德殿说书许政德许殿讲,许公还是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的讲学老师。经历了靖康劫难,许政德后来随康王赵构举家南迁在江南定居。至于鼻祖在江南情况,许氏如何分支,迁徙他处,都无资料表明,只是一片空白。据见过许氏宗谱的人说,杨舍许家大巷先祖在康熙时代任过官,原先在杨舍北郊斜桥定居,又称斜桥许氏,后又称令节许氏,生有三个儿子。到雍正即位,他遭诬陷获罪,故开导三个儿子速离许家大巷,分别去北角()谷渎港与东清河交汇处,再有一个去长江边东莱之地,还有一个去杭州许巷(宋时许姓老家),分赴三处避罪隐逸。许家大巷先祖深知前朝明天启年间的东林案,所以效法乡梓先师缪昌期示儿做法,让儿孙们远走他乡,各逃性命,他特别看中许家大巷南边的谷渎港与东清河交汇处清净秀丽、无人问津的北角()荒野,缪昌期大儿子缪虚白曾奔命避难于北角()的古银杏树旁,到清康熙时繁衍生息盛极。借前贤之先见,稳后人之生机,是许家大巷先祖英明之举,保护许氏后代免遭灾难,也是许氏再次迁居原由。后来,杭州许巷子孙又迁居上海浦东,至今那里也有—个许巷。
许家大巷先祖死后,嘱子孙在他棺材上方安放两根铁叉杠,让先祖棺木悬空吊在铁叉杠上,底部挖深不见底,开好排水沟,示意儿孙后代永不出棺(官),隐姓埋名,绝不出人头地。当时许家大巷北面就是许家大坟,占地36亩,在东横河以南,松坟桥以东,20世纪50年代许巷后代子孙还去扫过墓,60年代还有许家大坟遗迹石灰窑存在。如今已是张家港沙洲公园了,许家大坟荡然无存。
许家大巷许姓先祖,清雍正年间迁居江阴北许巷,已近300年了,至今北许巷子孙也有11世了。可300年前的北文字上(见《嘉靖江阴县志》)应是“北角”,属江阴东顺乡管辖,当时称招福里,人迹罕至,到处是沼泽、水网,芦苇丛生,是野鸟、野鸭群飞的世界。临水的荒滩上也是古木参天,杂草遍野,荆棘丛丛,荒不见路,茫茫无界。据说,许氏先祖面对荒芜没有皱眉,面对茫茫水面仅露出笑容,很快选中了一块船形地,说了声:就在这吃水里饭吧!这里也叫许巷。许氏先祖带着许姓一族,加上蔡姓帮工、陆姓佣人,平地、架房、开荒、筑路、治水、造田、种植、打船、捕鱼、捉虾,在新居的许巷上开始生活了。百年许巷,一里村庄,朝南坐北,与杨舍、斜桥、令节地区的古村,可谓一模同样,一字长列地出现在江南大地上。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