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世界上古老的产业,有了农业才有了农民,因而农民也是人类社会早的职业称谓。
一、农民——一个令中外专家困惑的概念
西方学术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掀起了一场关于“农民”定义的论战,的工具书《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农民”词条也困惑地写道:“很少有哪个名词象‘农民’这样给农村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经济学家造成这么多困难。”
“农民”这个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历史变迁,也形成了不同的概念层次。在一些发达国家,“农民”一般是一个职业概念,指的是经营农场、农业的人,这个概念与渔民、工匠、商人等职业并列。按照《社会学百科全书》为“农民”下的定义,农民是“农业土地上生活资料的耕种者”。即农民以耕种土地为主要生活手段,生活在较小的农村社区之中,有着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在一些不发达国家,人们所称的“农民”不仅是一种职业,同时还是一种社会等级和身份,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社会组织方式,一种文化模式乃心理结构,等等。
在汉语里,“农民”一词一般既具有职业的含义,也具有身份等级的含义。
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在我国,“农民”不仅仅是指职业,更多的是指身份,即农民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或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先后颁布了《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登记条例》,自此以后,我国的“农民”有了职业、户籍、阶级、文化、法律等多方面的含义;改革开放后,又有了“农民工”“失地农民”等多种与农民有关的杯。
专家学者们研究“农民”的内涵特征,或从不同层面,或从时间、空间等不同维度,给“衣民”下了不同的定义。有“劳动者说”,有“人口说”,也有“说”。有的是指以土地等为衣业生产资料,从事衣业(种植、林、牧、副、渔业)生产的劳动者,这是狭义的“农民”。有的是指属于农村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者,这是广义的“农民”。还有的是指农人口,不管从事何种职业括城市职工到衣村荒山荒地者,这是泛义的“农民”。从以上纷繁的定义可以看出,农民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但它又有着鲜明的共同特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