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未病先防才健康》:
二、影响睡眠的因素
1.睡眠环境
环境是影响睡眠的主要因素之一,声音、亮度、温度、湿度中有一项不合适都会影响睡眠,最终影响健康。
(1)声音:一般认为人类正常的环境声音是40分贝,高于这个值就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危害。当噪音强度超过70分贝时,会引起睡眠质量降低甚至无法入睡,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会对神经、心血管、消化系统造成危害;超过100分贝即能造成听觉损伤。所以在较为安静的环境中保持深度睡眠,才能更好地恢复体力和精力。
(2)亮度:人们一般在较暗的光线下相对容易进入睡眠状态,事实也的确如此。有研究发现,晚上当人处于睡眠状态时,大脑松果体会产生褪黑素,这一激素直接影响睡眠质量。当睡眠环境比较亮时,会直接影响褪黑素的分泌。
智能手机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躺在床上刷手机,而这种蓝光就严重影响这一激素的分泌,从而使深度睡眠变浅,影响睡眠质量,影响身体健康。
(3)温度和湿度:寝室的温度、湿度都会对睡眠产生影响。温度在20~23。C,湿度在50%-70%最为理想。我们常说“春困秋乏”,其实是有根据的,因为这个温度和湿度特别适合一个人在平稳状态下最低的新陈代谢水平,这种状态下身体受到的刺激相对较少,很容易进入深度睡眠,使精力和脑力得到较高质量的恢复。
温度过高会使人烦躁而踢被子或辗转反侧,过低则会蜷缩发抖,这种状态都会使睡眠转浅,从而影响睡眠质量。同样,湿度过高,会增加身体热量的流失,体温下降以及其他系统也会受到影响,长期处于寒湿环境下,容易患感冒、风湿病等;相反,湿度过低也就是过于干燥的环境也不利于呼吸,时间长了也会出现千咳、鼻出血以及咽喉的一些炎症。
2.睡眠方位
根据中医理论“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来讲,睡眠质量的好坏与睡眠方位也密切相关。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云:“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这是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四季养生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确立的。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主升属阳,所以春夏季节头应当向东而眠,用来升发阳气;西方是日落的方向,主降属阴,在秋冬季节头向西方睡潜藏阳气而养阴。
除了方向,床也有不宜摆放的位置,比如靠墙摆放,会导致湿气过重,容易耗伤身体的阳气并沾惹墙内的寒气和湿气。古人云“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所以时间长了身体会因寒湿气过重而出现腹泻、浑身困重、关节疼痛等。同样,床也不宜放在窗户下,一是因为阳光直接照射,紫外线对褪黑素分泌的影响,二是因为容易与门口形成对流风,在睡眠时引起感冒甚至中风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