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钱穆作品集(典藏本)第一辑繁体版:论语新解
0.00     定价 ¥ 1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507897
  • 作      者:
    钱穆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中的经典,所有读书人的必读书,也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宝典。

《论语新解》依《论语》原著体例,逐篇白话试译,并详加注解。不仅博采历代众说,也有著者新观点,是钱穆经典著作之一。

纯质纸印刷,布面精装,典雅庄重,阅读与收藏兼备。


展开
作者简介

钱穆先生(1895—1990),字宾四,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齐鲁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教授,也曾任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移居台北,1990年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展开
精彩书摘

为政篇第二(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德,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其所得,若其所固有,故谓之德性。为政者当以己之德性为本,所谓以人治人。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北辰,即北极星,古人谓是天之中心。所,犹位。共音拱,众星拱之,围绕北极而旋转运行。为政治领袖者,能以己之道德作领导,则其下尊奉信仰,如众星之围绕归向于北辰而随之旋转。

孔门论学,最重人道。政治,人道中之大者。人以有群而相生相养相安,故《论语》编者以《为政》次《学而篇》。孔门论政主德化,因政治亦人事之一端,人事一本于人心。德者,心之最真实,最可凭,而又不可掩。故虽蕴于一心,而实为一切人事之枢机。为政亦非例外。此亦孔门论学通义,迄今当犹然。

本章旧注,多以“无为”释“德”字。其实德者德性,即其人之品德。孔子谓作政治领袖,主要在其德性,在其一己之品德,为一切领导之主动。即如前“道千乘之国”章,亦即“为政以德”。惟德可以感召,可以推行,非无为。其下喻辞。北辰动在微处,其动不可见。居其所,犹云不出位,自做己事,非一无所为。《孟子》曰至诚动物,《大学》以修身为本,皆可与此章相发。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为政以己德为主,譬如天上的北辰,安居其所,众星围绕归向着它而旋转。”

 

 为政篇第二(二)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三百:《诗经》三百零五篇,言三百,举其大数。

一言以蔽之:蔽,包盖义。《诗》三百,可举一语概括。

思无邪:《鲁颂·駉篇》辞。或曰《诗》有美、刺、正、变,所以劝善而惩恶。则作者三百篇之思,皆归无邪,又能使天下后世之凡有思者同归无邪。又一说,无邪,直义。三百篇之作者,无论其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其言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讬虚假,此即所谓“《诗》言志”,乃三百篇所同。故孔子举此一言以包盖其大义。诗人性情,千古如照,故学于《诗》而可以兴、观、群、怨。此说似较前说为得。《駉》诗本咏马,马岂有所谓邪正?《诗》曰:“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祛祛,强健貌。徂,行义。谓马行直前。思马之“思”乃语辞,不作思维解。虽曰引《诗》多断章取义,然亦不当大违原义。故知后说为允。

今按:学者必务知要,斯能守约。本章孔子论诗,犹其论学论政,主要归于己心之德。孔门论学,主要在人心,归本于人之性情。学者当深参。

【白话试译】

先生说:“《诗经》三百首,可把其中一句诗来包括尽,即是‘思无邪’。”

 

述而篇第七(二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其中一人是我。不曰三人居,而曰三人行,居或日常相处,行则道途偶值。何以必于两人而始得我师,因两人始有彼善于此可择;我纵不知善,两人在我前,所善自见。古代善道未昌,师道未立,众德之进,胥由于此。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沛然若决江河。”《中庸》亦言:“舜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皆发挥此章义。

孔子之学,以人道为重,斯必学于人以为道。道必通古今而成,斯必兼学于古今人以为道。道在人身,不学于古人,不见此道之远有所自。不学于今人,不见此道之实有所在。不学于道途之人,则不见此道之大而无所不包。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可知道无不在,惟学则在己。能善学,则能自得师。本章似孔子就眼前教人,实则孔子乃观于古今人道之实如此而举以教人。孔子之教,非曰当如此,实本于人道之本如此而立以为教。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此后孟子道性善,皆本于此章所举人道之实然而推阐说之。然则孔子之创师道,亦非曰人道当有师,乃就于人道之本有师。《中庸》曰:“道不远人”,其斯之谓矣。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三人同行,其中必有我师了。择其善的从之,不善的便改。”

 

子罕篇第九(二十七)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凋,凋伤义。凋在众木之后,曰后凋。春夏之交,众木茂盛,及至最寒,尽归枯零。独有松柏,支持残局,重待阳和,所谓“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然松柏亦非不凋,但其凋在后,旧叶未谢,新叶已萌,虽凋若不凋。道之将废,虽圣贤不能回天而易命,然能守道,不与时俗同流,则其绪有传,其风有继。本章只一语,而义喻无穷,至今通俗皆知,诗人运用此章义者尤广。吾中华文化之历久常新,孔子此章所昭示,其影响尤为不小。

【白话试译】

  先生说:“要到岁寒,才知松柏的后凋呀!”


展开
目录


再版序

论语新解 上编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论语新解 下编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附孔子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