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心系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0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0.00     定价 ¥ 3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423242
  • 出 版 社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庞国明,男,主任医师,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2004年获河南省劳模称号,200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获全国中医院优秀院长称号,2008年获全国医院优秀院长称号。先后发表学术与管理论文10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136部,已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2009年获河南省首批名中医称号。
展开
精彩书摘
  《心系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0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中医外治法方法众多,适应证广,选法择药恰当与否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因此,中医外治法的注意事项亦应引起重视。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辨证论治
  中医外治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内治疗法一样,必须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严格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吴师机曾特别强调,中医外治要“先辨证,次论治,次用药”,并明确指出辨证有五:“一审阴阳,二察四时五行,三求病机,四度病情,五辨病形,精于五者,方可辨证分明。”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也只有明确病变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属性,抓住疾病本质,把握病证的标本、轻重、缓急,才能正确施治,达到预期效果。例如泄泻一病,症见暴注下迫,肛门灼热,粪便臭秽难闻,舌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下注,宜选用葛根芩连汤或黄芩汤灌肠治疗;若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属于脾胃虚寒者,则宜用温中祛寒药物敷脐治疗。只有如此辨证论治才能使外治疗法有据可依,有法可循,更好发挥治疗作用。如果虚实不明,寒热不辨,表里混淆,阴阳不分,不但难以奏效,而且还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二、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剂型及治疗方法
  给药途径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是运用中药外治疗法的又一重要环节,临床上可参考以下几点。
  (1)根据藏象学说,选取窍道给药途径:常用的方法有点舌、吹喉、滴眼、塞鼻、滴耳、灌肠等。以肺脏为例,肺居上焦,主表,开窍于鼻,鼻的通气和嗅觉与肺经功能密切相关,据此可采用塞鼻法、鼻嗅法等外治方法治疗肺经疾患。正如吴师机所说:“大凡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喑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
  (2)根据病证特点,选择全身或局部给药途径:外科疾患,当其局限于体表某一部位时,可选择局部给药途径,使药物直达病所,奏效迅捷。如治疗疮、疖、疔、毒,可选取如意金黄膏外敷,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对于颈、腰椎疾患,宜采用中药电离子导人、薄贴、热熨、药物灸治、封包等局部外治给药法。而一些皮肤病和部分内科突发病,如感冒、麻疹、痹证、半身不遂等,则宜分别选用药浴、药衣、溻渍、药被等全身体表给药法。
  (3)根据病情需要,可采取多种外治方法联合应用:如抢救高热昏迷患者,既可用开关散(口畜)鼻取嚏,同时又可配合安官牛黄丸鼻饲以助其清心开窍之力。再如治疗疮疡疾患,一般宜先用淋洗疮口法,再加以掺药法,尔后结合油膏外敷法。如此数法并施,则作用明显增强,治疗效果亦随之提高。
  (4)剂型选择:外治剂型繁多,除传统的丸、散、膏、丹等外,近年来又开发出气雾剂、灌肠剂、注射剂等。各类剂型由于制作方法不同,作用特点各异,因此临床使用时,必须合理选用,以充分发挥其疗效。如心绞痛、哮喘发作时,宜选用不同的气雾剂,以求速效。对于虚寒性胃脘痛,则宜选用热熨剂或艾灸法以温通散寒止痛。可见剂型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疗效的高低,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外治法历史渊源及发展
第二节 心系疾病常用外治法
第三节 外治法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提高外治法临床疗效的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应用外治法注意事项

第二章 临床应用
第一节 高血压病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三节 心律失常
第四节 心力衰竭
第五节 高脂血症
第六节 心血管神经症
第七节 心悸
第八节 胸痹
第九节 郁证
第十节 汗证
第十一节 不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