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山水是多情的。一不小心,隆起一座山,流成一道涧,便成了风景。永泰石头是风情的。站着的,是凝眸双峰;挂着的,是状元晒靴;坐着的,是柴郎盼归;铺着的,是仙人展画。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石头的天造地设,给永阳大地留下了许多梦幻般的神奇。
大渭口位处大樟溪畔,203省道坵演至百漈沟景区之间,距县城32公里,隶属梧桐镇三富行政村。境内因巍峨起伏的大渭山脉而得名。大渭山的山岭,花岗岩巨石垒叠,又称玉石岭。
大渭口的石头,以斜躺的姿态呈现。它躺出了阶的高度、洞的神奇。我怀疑造物主举棋不定,恍惚间,用错了石头,铺路嫌太大,造洞又嫌小,于是这里便形成了洞径兼具的特点。上山的道没铺成,巨石垒叠的空间,构成了众多的洞,石与石间隙又成了上山的路。
千百年来,这亦洞亦径的风流,引得众人纷沓而至,探幽猎奇。惊叹者有之,迷恋者有之。上山的洞口距203省道七八十米远。洞口为岭的起点,厚实的石门,给予探幽者庄重的仪式感。石门周围长满绿色植物和藤蔓,高大的古树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枝柯交错,浓绿如云,给洞口周围描上深幽的意境。葱茏的底色,掩盖了许多本该裸露的“岩”色,但在门顶上,被岁月染成黛褐的“宿於”二字依然可辨。右前方十多米,褐红洁净的崖壁上,题写着“玉石岭”三个字,行楷字体,道劲丰满。有人说,摩崖石刻是明朝正德帝巡游江南时留题。也有人说,清嘉庆年间才题刻于此。确切之说,尚待考究。“宿於”,按字面解释,该是名人留宿所题,否则,岂敢刻字玷污摩崖壁石?若是官家或文人,又是谁?走访村里老者、文人,无人能说得清。玉石岭洞奇径曲向天而去。洞由巨石垒叠、支撑而成,面积有大有小。洞之间隔,形成一道道石门,互联互通,幽若迷宫。上山的路径,在巨石间穿梭,洞中穿行,洞洞相连,忽明忽暗,忽左忽右,疑是无路时,穿过一道石门,又是一番天地。头顶巨石,层层叠架,百户千门,闭合无常。上攀下爬,侧身挤步,狭处过人,匍匐前行,惊险摄魄。内洞外景,静动呼应。洞内多奇石:一线天、一片瓦、天门、天台、仙釜岩、听水岩、象鼻岩、熊掌岩、海豚岩、神龙臂、石锣、石鼓、木鱼石、沉香扇、元宝石、钟乳石、金石盖、老鹰岩等,惟妙惟肖,奇美慑人。我被小小的钟乳石所震撼。它挂满岩壁,在光线的折射下,仿佛万千水底冒出的气泡,蔚为壮观。不少游客喜欢刺激、猎奇,玉石岭便成了寻奇、探幽打卡地。
玉石岭石洞,俗称岩苍洞,又名张公洞。岩苍洞可顾名思义,张公洞何来之说?这须由口口相传的“张公移石填海平月洲”传说讲起。张公即张圣君,出生地嵩口月洲距离大渭口约20多里地。他因吃了太上老君的半粒苦桃,法力无边,成为半佛半道的仙人。传说,他为了平月洲,要把大山里的石头赶到海里去,便念咒发功,把月洲石头当作一群牛羊来赶,赶到大渭口时,因被人点破,留下了一岭的冷硬。传说寄托着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后人便乐此不疲地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不停传着说着。且不管其真假如何,张公洞的奇幽却真是震撼慑人。
这里树木特别茂盛。古榕树,洞内盘根错节,洞外冠茂枝粗,尤为壮观。扁担藤宽约15公分,横缠竖挂,极为罕见。洞内可见国家二级保护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动物可算蝙蝠最多,蝙蝠归洞就成了这里一道亮丽的景观。
玉石岭流传着许多传说,“十子十媳撬金盖”“观音推塔”“金锣金鼓”等故事流传甚广。不知是幽境衍生了传说,还是传说迎合了猎奇,去过玉石岭的游客,都会听到当地人讲“十子十媳撬金盖”的故事。传说在“玉石岭”摩崖石刻的顶部藏着“金席”“金被”。想拥有它,须有十子十媳的人家,方可撬开藏宝的石盖。有户九子九媳,还有一个女儿,凑上女婿,也撬开了盖子。就在看见“金席”“金被”闪光之际,有人喊道:“姐夫出力点!”话声未落,开启的盖子又合了起来。有人说是这喊声道破了天机。故事也许荒诞,却给生活留下警醒和启迪:做人做事要规矩,不能弄虚作假。藏宝遗址,巉岩陡壁,无法到达。听者只好发挥想象,来个穿越,感悟故事留给我们的思考。
出洞顶,豁然开朗。古木参天、绿植遍野,玉石岭掩映在绿丛中,成了一道生态岭。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