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出入高下穷烟霏:复旦内外的师长
0.00     定价 ¥ 13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202558
  • 作      者:
    陈尚君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2-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尚君,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任重书院院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师从朱东润先生,专治唐代文学与文献。著作有《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编》《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唐代文学丛考》《贞石诠唐》《唐诗求是》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出入高下穷烟霏:复旦内外的师长》:
  经费充裕,得以设立一系列学科,唐文治到校次年即新设电机、邮政两专科,又设国文科,并逐渐完善专科、中学和小学的系列,形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序列。又出重金聘请西人教员,并逐次将本校学生送出留洋,逐渐增加留洋归国者到校任教。在得知美国庚款将每年提供一百位华人学生留美机会后,唐文治在学校立即公布消息,并往上疏通,争取名额。经过选拔考试,首批赴美学生四十七人,上海实业学堂有十四人,占三分之一弱,可见他鼓励学生走出去的努力。
  唐文治出主实业学堂是因为居丧服忧,三年期满,他即申请起复归朝,这应是循例的安排,但被以学校亟须整顿“商留”,原因不明。次年即为辛亥,10月10日武昌首义,11月3日,上海光复。6日,唐文治宣布实业学堂更名为中国南洋大学堂,要求“本校师生员工要以坚定毅力维护新中国”。同日,带领全校教职员和学生在学堂运动场剪辫。11日,列名通电要求清廷逊位。13日,致书沪军都督府就扩充军队和筹募军饷提出建议。同时,撰《中国改革建设政体论》提出建议。可以说,唐当时身份虽然还是体制内官员,但在第一时间内参加了推翻清廷的行动,对此,他的老师王祖畲、沈曾植对他深致不满,作为儒家道德的捍卫者,他们的立场是一致的,但在大革命洪流中,唐的选择是为国家谋前途,不为一姓守江山。他在晚年自述:“人才不用,国运尽矣,欲保全皇室,不得不出于此。”“俄国革命,俄王尼可来不从,为国人枪毙。孤臣耿耿之心,当可白于天下后世矣。”唐在清廷为官,得到那桐、载振等满大臣提携,他也曾多次得到慈禧单独召见垂询,晚年自撰年谱,仍感念恩礼,慈禧去世后他在上海道署“哭临三日”,自述“感念恩遇,曷胜痛悼”,但也感叹“恩礼如此,使臣工仆仆亟拜,曷若信用臣言,改良政治为愈乎!”英、比、日诸国君臣同心,改良政治,谋求富强是他曾见到的,而现实经历总使他失望。“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古训,唐文治实践了这一主张。
  民国肇建,官办的学校需要得到新的支持,他在袁政府成立次月就赴京筹措经费,确定了归属交通部的定位,改易校名,然后多方奔走,寻求支持。虽然当时请他出任工商总长的呼声很高,但他认定唯教育为围本,继续在学校任职,在时代剧变中保持了学校的发展。1917年他在学校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上说道:“最难堪者,改革之际,经济困迫,彼时今日不知明日,本月不知下月,本学期不知下学期,诸生相对凄惶,至今思之犹堪坠泪。”“鄙人接办此校以来,中央议裁小学者三次,议裁中学者二次,议归并土木科者二次,议裁电机科者一次。每当议裁议并之时,鄙人之心摇摇如悬旌,每念及诸生被裁后未知往何处读书,各父兄家属更不知若何忧虑。对于诸生未便宣布,而笔舌力争之余,亦几经下泪,故今日对于诸君子不觉喜极而悲。幸赖大部(指交通部)始终维护,并赖社会诸君子及旧同学互相辅助,尤赖有盛杏荪先生从前积有基本金,稍可支持,卒能转危为安。”这些应都是实情,许多交涉也都有原始文件记录。盛杏荪即盛宣怀,不仅是南洋公学建校的奏请人,且因学校建立之初,即由他主持的招商、电报两局“捐集解济”,将商户捐款悉数投入公学,为学校准备了充裕的基本金。以往仅取利息,在民初艰困时动用本金,得以渡过难关。唐文治说上面一席话时,盛已去世。在今存盛档中,有大量两人通信,绝大部分是唐主校政期间致盛函,虽大多属于琐事,但可以看到两人君子相交、互携奉公的风范。其中涉及较多的,一是学校经费之筹措和兑现,二是彼此各有人事之请托,三是为学校发展向盛谋求支持。如1911年1月16日信告徐家汇学生宿舍因招生数量增加而住宿紧张,因发现对面民居是盛家产业而请盛出让,改建为宿舍;同年2月24日又看中“尊府丝厂及余屋基地”请售归本校;1914年6月两函则因盛介绍其侄孙入学,唐告必须如期来校报名考试,再考后知其英文太差,不宜入中学,只能先入小学;对盛推荐的西医人选,则以“校中经费万分支绌”为由婉拒;甚至学堂师生一百二十人旅行赴苏州,唐请借宿盛府留园,盛则为安排到阊门外陈列所。从清末到民国,有大量奏章和信函记录他为谋求学校发展所做之努力。
  ……
展开
目录
自序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纪念唐文治先生诞辰150周年
唐文治谈古文作法
想到唐文治先生
章太炎先生:晚年坚守国家民族大义
章太炎先生的最后五年
最后的雅集不朽的完人——张元济先生的朋友圈和人生志业
师友琅琊馆学记
朱东润先生的治学方法——以《梅尧臣传》为例
朱东润先生1939年的学术转型
探索中国传叙文学发展道路的珍贵记录——《中国传叙文学之变迁》《八代传叙文学述论》导言
朱东润先生研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程——以先生自存讲义为中心
述朱东润师文存的整理
修补战火烧残的学术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校补本)整理说明
《朱东润文存》:一位特立独行者的学术和文学
《大纲》校补本的新内容
《元好问传》新本整理后记
元好问的大节
朱东润师《八代传叙文学述论》自序附记
朱东润师《楚辞探故》未刊稿两篇附记
朱东润师《后西征赋》述要
刘季高先生《斗室诗集》整理说明
学问是天下最老实的事情——哀悼王运熙老师
金针得度后的举一反三
复旦大学中文系“十老”得名的由来
随李庆甲先生办会
《蛾术薪传》编后记
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弁言
唐史双子星中稍显晦黯的那一颗——纪念岑仲勉先生诞辰130周年
岑仲勉先生《元和姓纂四校记》的成就和整理本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