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西双版纳边境地区民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16354
  • 作      者:
    周芸,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通过全面剖析当地语言生态环境的特点及成因,总结了西双版纳边境地区民族语言资源的状况和格局,为促进当地民族语言资源充分发挥其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合理化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价值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国云南省的*南端,地处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东北、西北与普洱市接壤,东南与老挝相连,西南与缅甸接壤,毗邻泰国。当地民族成分复杂,跨境民族众多,世居着傣族、汉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苗族、回族、佤族、壮族、景颇族等13个民族,自元朝起就是云南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重要内陆口岸,现有国家*口岸打洛(陆路)口岸(简称打洛口岸)、磨憨(陆路)口岸(简称磨憨口岸)、景洪港(水运)口岸(简称景洪港)、西双版纳国际机场(航空)口岸(简称西双版纳机场)等。当前,西双版纳利用区位优势,建立了连接国内和周边国家的陆、水、空立体交通网络:一江连六国(中、缅、老、泰、柬、越)的澜沧江—湄公河(出境后称“湄公河”),可常年通航300吨的客货轮;昆(明)曼(谷)国际大通道也由西双版纳出境;西双版纳机场现已开通62条国内航线和5条国际航线。全州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具有传递思想、交流情感、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等功能,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全部的社会生活就是由运用和应用语言文字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活动和个人活动构成的 。人们的语言文字能力达到什么水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语言文字传情达意、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同一民族或不同民族之间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沟通和协调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便形成了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中的“语言生活”这一概念。自语言产生之日起,人们便有了语言生活。文字的产生使得语言生活超越了时空的限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语言生活不仅影响着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水平和质量,而且还关系到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社会发展、文明传承等重大问题。鉴于西双版纳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语言环境,调查其边境地区民族语言生活的状况,探讨当地民族语言的功能、各民族语言的活力、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的竞争和互补、民族语言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以及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发展语言服务产业等相关问题,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国的语言国情,而且还能在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保障多民族边疆地区国家语言安全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目前,语言生活调查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但宏观层面理论阐释的成果多于微观角度的田野调查研究,静态描写语言结构要素及现状的成果多于动态总结语言生活实态及发展规律的研究,单一民族语言本体研究的成果多于从各民族语言关系及接触、语言与社会的联系、语言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等角度展开的研究,剖析现代都市大众传媒语料的成果多于考察边境民族地区媒体语言的研究。据此,本书作者在西双版纳边境地区打洛口岸、磨憨口岸、景洪港(景洪港中心码头和关累码头)、西双版纳机场进行了布点调查,以当地跨境少数民族语言生活、领域语言生活为研究对象,剖析其民族语言生态环境、民族语言资源状况,探讨当地开发民族语言资源的相关建议,思考当地与多民族边境地区社会压力和矛盾冲突相关的语言生活问题,尝试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语言生活是人们在特定社会中运用和应用语言文字所形成的各种行为及活动,包括语言文字能力(含听说读写能力),语言文字的学习(习得)、使用和态度,官方工作、文化教育、大众传媒、公共服务、公众交际、日常交际等领域的语言文字使用 ,以及由此形成的语言生态环境、语言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等内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具有民族成分复杂、跨境民族多和边境线长的特点,也是云南省各地州市中能通过水陆空立体交通直达老挝、缅甸、泰国的唯一地区。当地边境地区民族语言生活与我国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安全防御等关系密切,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价值
  第一,以田野调查布点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完善语言生活调查研究的系统性。本书作者在西双版纳边境地区的打洛口岸、磨憨口岸、景洪港(景洪港中心码头和关累码头)、西双版纳机场进行布点调查,当地的语言文字及其关系类型繁多,具备成为语言生活调查代表点的条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不同民族语言文字、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无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普通话和本地汉语方言、跨境少数民族语言和非跨境民族语言等类型均有所分布,且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本书能够从调查点的角度为学术界提供语言生活的典型案例,为语言国情监测提供典型样本。
  第二,为制定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及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本书将语言文字传播视为现代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和国际化进程的必然趋势,运用田野调查和跨学科研究方法,采取行政区划内毗邻边境、独立的自然村寨、民族成分分布均衡的调查原则,从年龄、性别、母语、学历、职业等方面筛选调查对象,描述并分析西双版纳边境口岸地区的跨境少数民族语言生活和领域语言生活的状况,以及民族语言生态环境特点及成因,能够为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全面认识语言国情、制定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确定语言文字地位问题,以及开展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等提供决策的依据和参考。
  第三,以实证性语言生活研究成果拓展国家边境问题的研究空间。目前,学术界所取得的语言生活研究成果,与保护和促进人类语言文化多样性、构建国家和谐语言生活的现实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国家边境问题研究则多限于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和国际问题等领域,与语言文字相关的研究比较少。本书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及方法,根据研究逻辑确定田野调查方案,揭示西双版纳边境口岸地区民族语言生活与我国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安全防御等的关系,从新的研究视角为国家边境问题研究提供相关研究成果。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一,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相结合,剖析和谐语言生态环境在多民族边境口岸地区建设中的作用。西双版纳边境口岸地区,在把云南建设成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辐射中心,以及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为重要。其语言生活正以语言生态环境的方式,通过政府行为、公共行为和社会交际行为,参与到边境安全、社会压力、突发事件等现实问题的解决中。故本书能为多民族边境口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实践方面的指导。
  第二,深化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开发民族语言文字资源、维护民族语言文字生态平衡、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的认识,并据此制定新的工作举措。本书从西双版纳边境地区民族语言生态环境、民族语言资源状况出发,提出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相关建议,引导当地各族人民形成相互认同、彼此协调、均衡有序的语言行为,推动西双版纳边境地区各族人民形成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融洽民族关系、促进国际交往的社会行为,并使当地的语言生态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持续发展。
  第三,从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即能为社会成员提供交流、沟通和认同的功能)、经济资源(即具有服务产业性质)和文化资源(即能代表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化进程)出发,探讨将西双版纳边境口岸地区作为培育国际化语言服务合作项目基地的可能性,通过语言服务市场要素,提出发展边境口岸地区语言文字服务产业项目的建议和对策,将本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贯彻和落实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提供工作思路。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语料
  一、研究的基础
  “语言生活”这一术语,与“语言国情”“语言使用情况”等含义基本相同。例如:李宇明认为,“运用和应用语言文字的各种社会活动和个人活动,可概称为‘语言生活’。说话、作文、命名、看书、听广播、做广告、语言教学等等,都属于语言生活范畴” ,并根据中国语言生活状况和语言规划的经验,将语言的功能划分为国语、官方工作语言、教育、大众传媒、公共服务、公众交际、文化和日常交际等八个层次 ;陈章太认为,“语言国情调查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法定官方语言文字,各民族语言文字,各种方言文字,特种语言文字(如盲文、聋哑语等),外国语言文字等的种类、使用人数、使用群体、使用领域、使用地区、使用场合,还有语言关系、语言文字及其使用的问题、语言政策和语言法规及其执行、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等情况” ;《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资料》所显示的研究内容,则包括了语言文字的能力、使用和态度,以及语言文字的学习等 。国外学术界常用的与“语言生活”相关的术语有“语言状况”(language situation)、“语言景观”(language landscape)等,如《加拿大2004-2005官方语言年度报告》《欧洲联盟语言状况及语言政策》 等。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和强调语言生活的调查和研究,普遍认为:语言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语言生活不仅是个人的,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关注语言生活的当下状态及其发展态势是现代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术界也由此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与本书相关的主要有中国语言生活状况研究、汉民族语言生活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生活研究、新闻语言及传播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研究,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为代表,始于1997年开展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以及随后公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资料》 。2003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开始酝酿编辑《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并陆续与相关部委、高校共建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借助计算机和动态流通语料库,对平面媒体、有声媒体、网络媒体、教材和海外华语等的语言状况进行动态的采样分析研究。2004年9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成立,并按年度报告中国社会各领域语言生活、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和相关热点问题及公开出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至今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至2021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关注现实语言生活及其热点问题,加强领域语言研究和特殊人群的语言状况研究,突出社会语言生活的动态发展和变化,在引起人们重视语言国情、引导语言生活健康和谐发展、为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影响下,学术界展开了国家政策法规、语言规划、语言资源等方面的研究。例如:与语言生活其他皮书所反映语言生活的政情、社情、世情形成互补的《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蓝皮书),对接国家语言文字事业需求,通过对公开发表的论文等进行梳理、遴选、分类和摘编,介绍、呈现上一年度语言规划学情。内容涉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和规范使用、语言资源科学保护、中华语言及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国际传播、语言教育、语言服务以及语言规划的理论与国别研究等。 此外,李宇明的《中国语言规划论》 、《中国语言规划续论》 等,在国家语言生活的政策法规、语言规划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关于汉民族语言生活的研究,主要包括大众传媒语言生活状况、城市语言生活调查、海外华人语言生活状况等。大众传媒语言生活研究,主要是围绕媒体语言的规范性、使用情况、多语多言状况等方面展开的。城市语言生活调查,多针对某一类人群进行,如教师和学生、公务员、普通市民、新闻工作者、外来务工人员等,调查范围集中于某一领域,如教育教学、大众传媒、服务行业等,研究理论多为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海外华人语言生活调查研究有李如龙的《略论东南亚华人语言的研究》 、陈松岑的《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 、郭熙和祝晓宏的《海外华语传播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郭熙和李春风的《东南亚华人的语言使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等。这些研究对丰富语言生活调查内容、宏观把握语言生活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以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制定语言政策,合理进行语言规划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价值和意义1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语料5
第二章 西双版纳跨境少数民族语言生活调查12
第一节 调查方案的设计12
第二节 打洛口岸跨境少数民族语言生活状况26
第三节 磨憨口岸跨境少数民族语言生活状况59
第三章 西双版纳边境地区领域语言生活调查108
第一节 调查方案的设计108
第二节 景洪市贸易口岸领域语言生活状况120
第三节 关累口岸领域语言生活状况147
第四节 边境地区新闻语言传播个案研究—以关累口岸为例172
第四章 西双版纳边境地区民族语言生态环境194
第一节 西双版纳边境地区跨境少数民族语言生态环境194
第二节 西双版纳边境地区领域语言生活生态环境210
第三节 西双版纳边境地区民族语言资源状况及开发231
参考文献248
后记25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