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唐诗中国:唐诗中的家风家训
0.00     定价 ¥ 3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1113612
  • 作      者:
    王士祥
  • 出 版 社 :
    大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是“唐诗中国”丛书第三本,由唐诗切入,诗、史结合,分析唐朝历史上十二个家族的家风家训,给读者以借鉴,利于当下的家庭文化建设。唐诗作为一种载体,可以记述家风家训,也可以反映人物特征、经历和家族文化。作者从唐诗和史料中提炼出每个成功家族的传承,梳理出家风家训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众多资料中找出可领人借鉴的家风家训丰富当今的家庭文化建设。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士祥,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先后出版著作13部,包括《名人妙对》《唐诗趣谈》《从小学到大学:必背经典古诗词》等。曾被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教育工会授予“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年度社科人物、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展开
精彩书摘

颜氏忠烈耀门楣
   
    颜真卿是大书法家,他的楷书端庄雄伟,与欧阳询、柳公权、赵 孟 并称“楷书四大家”,人们习惯称他为“颜鲁公”。但是今天不   谈颜真卿的书法造诣,而是从他切入了解一下颜氏家族的家风。我们 从戎昱的一首《闻颜尚书陷贼中》慢慢说起吧。
    闻说征南没,那堪故吏闻。
    能持苏武节,不受马超勋。
     国破无家信,天秋有雁群。
     同荣不同辱,今日负将军。(《全唐诗》,第 3015 页)
    这首诗写于贞元元年(785),题目中的“颜尚书”就是颜真卿,他曾 经做过工部尚书和刑部尚书;题目中的“贼”指在淮西叛乱的李希烈。   李希烈叛乱,颜真卿奉命去招降,没想到李希烈不仅不投降还软禁了 颜真卿并威逼利诱劝他投降,李希烈看到颜真卿软硬不吃,将颜真卿   杀害。所以戎昱在诗中开篇便说“闻说征南没”,“没”就是去世的 意思。颜真卿被杀是兴元元年(784),消息传到京城长安时大家都不   敢相信这件事是真的。戎昱在诗中把颜真卿比作苏武。苏武曾经代表 汉朝廷出使匈奴,结果被扣留,匈奴想方设法劝降,把李陵都派出来了。   结果,苏武宁肯持节在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也决不投降,这是苏武
    的气节。颜真卿宁肯死,也不投降李希烈,表现出和苏武一样的气节。 乾元年间,颜真卿担任浙西节度使,戎昱曾经是他的幕宾,所以戎昱   说“同荣不同辱,今日负将军”。
     可能有的人会有疑问,颜真卿啊颜真卿,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你   做这么有气节、这么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啊?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不 仅颜真卿,他的堂兄弟颜杲卿、颜春卿都是这么有气节,这就是家族   文化浸润出来的精神。
   
    儒学修养是家风
   
    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家庭环境对一个人品性的养成具有关键 性作用。良好家风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颜真卿能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和平,而且面对着威逼利诱 的李希烈毫不动摇视死如归,这无疑是颜氏家族家风的彰显。
    颜真卿本身光彩照人,他家族中的人也全是了不起的人物:远祖 是孔子整天念叨的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曾祖是大名鼎鼎的儒学大家颜   师古;颜师古的爷爷是颜之推,《颜氏家训》的作者;颜师古的父亲 是颜思鲁,是儒学大家。
     颜氏一家原本是山东琅邪人,后来因为朝代更迭世居江左为官,   再后来到了李唐王朝,颜氏家族就成了“京兆万年人”,也有说是“雍 州万年人”的,不管怎么说吧,他们成了皇城根儿的人。颜师古父亲   的名字有点意思,“思鲁”,鲁就是山东,那里是儒学的故乡,而且 他们的远祖颜回本身就是鲁国人。这一来说明走得再远,不忘记祖籍,   知道根儿在哪里;二来说明向往鲁国的儒家文化。
    先从颜之推说起吧。一说到颜之推就想到了他的《颜氏家训》, 这是一部影响普遍而且深远的作品 ,被奉为“家训之祖”。颜之推生   活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当时谈玄风气很盛,颜之推跟人学习过《道 德经》和《庄子》等道家学问,后来发现路子不对,马上改弦更张学   了儒家文化。《北史·颜之推传》中说:“之推年十二,遇梁湘东王 自讲《庄》、《老》,之推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  这里的《礼》既可能指《周礼》《仪礼》《礼记》,也可能指其中一种;   《传》指《春秋左氏传》《穀梁传》《公羊传》或者其中一种。颜之 推之所以学习儒家文化是因为家学传承,“世善《周官》、《左氏》学”。   颜之推的哥哥颜之仪三岁就会读《孝经》,颜之推的儿子颜思鲁“以儒学显”。
    到了颜思鲁的儿子颜师古,更是“少传家业,博览群书”,取得 了突出的经学成就。《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有关于颜师古考定《五经》的记载,我觉得以下这段话特别能体现颜师古的儒学水准。  
    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令师古于秘书省考定 《五经》,师古多所厘正,既成,奏之。太宗复遣诸儒重加详议,   于时诸儒传习已久,皆共非之,师古辄引晋、宋已来古今本, 随言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于是兼   通直郎、散骑常侍,颁其所定之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
    李唐立国之后,非常重视儒家教化,但是由于这些儒家典籍距离当时 已久远,出现了不少“文字讹谬”,于是太宗李世民就命令颜师古领 衔完成“考定《五经》”的重大文化工程。颜师古确实不辱使命,更正了其中不少问题。完工之后,李世民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又组织了   一批儒家学者共同验收。这些儒家学者是有门户之见的,为了维护自 己门户的尊严,对颜师古的工作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不谋而合地找刺   儿。好在颜师古不怕,有问必答,不是信口雌黄,是以晋、宋以来古 今传本为依据,答得有理有据有节,大有“舌战群儒”的风范。最后,   颜师古以才情彻底折服了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的人,他所考定的《五经》 被李世民颁行天下,成了当时全国统一指定的教材。
    贞观十一年(637),颜师古又奉旨与博士们共同完成了《五礼》 的撰写任务,后来又撰写了《封禅仪注书》,到了晚年,颜师古专心   完成了《汉书注》。可能有的人说,《汉书》是史,与儒经有什么关系? 分得过清是我们今天的概念,当时可不是这样,据《新唐书·选举制》   中说“《三史》为书,劝善惩恶,亚于《六经》”a,史为亚经,所以 当时的史科是被列于明经类别考试的。可见,颜师古的儒学修养在其   家族内算高水平了。另外,在《汉书》学方面,也体现了其家族传承。 颜师古的叔叔颜游秦是个《汉书》学大家,撰写过《汉书决疑》十二卷,   颜师古的《汉书注》对之多有参考。
    颜师古有两个弟弟,一个叫颜相时,另一个叫颜勤礼。他们生活 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耳濡目染也受到儒家文化的浸润。颜相时在贞   观年间担任谏议大夫时,“有诤臣风”。“诤臣”指那些能直言谏君、 规劝君主过失的大臣,是儒家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颜相时身体不够   好,“羸瘠多病”,整天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哥哥颜师古去世之后,   颜相时哀不自胜,一直沉浸在思念的痛苦中,不久也去世了。颜相时表现出了儒家孝悌文化的极致。
     颜勤礼是颜师古的二弟,他这一支又把颜氏家族的学问进行了发扬。颜勤礼是颜真卿的曾祖父,曾经在隋朝时期干过刊定史籍的工作,   儒家学问应该也是没得说。勤礼生昭甫,昭甫有硕儒之称,伯父颜师 古尤其器重他,每有著述,必让其参定。昭甫生元孙、惟贞。颜元孙   是颜真卿的伯父,颜惟贞是颜真卿的父亲。据颜真卿《正义大夫行国 子司业上柱国金乡县开国男颜府君神道碑铭》可知,颜元孙不仅是颜   真卿的伯父,而且二人还有师生之谊:“真卿越自婴孩,特蒙奖异, 且兼师父之训,岂独犹子之恩。”
    颜真卿说伯父颜元孙非常聪明,他讲了一个故事:“年十岁时, 伯父吏部郎中敬仲任益府法曹,长史李孝逸闻君少俊,请与相见。座   中试《安石榴赋》,君默缀少顷,郎中愕而从之。君授翰立就,不加 点窜,孝逸大惊。”这么聪明的颜元孙学习儒家典籍肯定不是一件难   事,这不,更奇葩的事情来了。“举进士,素未习《尚书》,六日而 兼注必究”,准备考进士了还没有读过《尚书》,考前六天三内不仅   记住了本经,就连注释也烂熟于胸。这脑袋瓜子简直就是复读机!
    颜真卿的父亲死得早,除母亲督促他学习之外,他还跟着伯父学 习,“博学”且“事亲以孝闻”。有这样的家庭文化背景,儒家文   化积极参与社会建设、舍小我成大我的精神就涵养成为颜真卿的品质, 在国家有难的时候又会转化为不屈的气节。


展开
目录
目录
    居高声远非秋风——虞世南家族…………………………001
    才高曾被比潘陆  奉和二皇作陆云  忠直恳切事明君
    哀毁骨立事亲孝
    贤良直谏为人镜——魏征家族……………………………021
    深策奇谋不被用  誓成良臣多诤谏  五世孙谟有祖风
    饮露清心翳叶中——李百药家族…………………………038
    学富才优振士林  博涉多才号奇童  代掌制诰修国史
    孝由天性代代传
    恭慎恒惭恩遇崇——薛曜家族……………………………052
    原与皇家结姻亲  家世原来多贵胄  善文博雅留佳作
    显赫尊崇须恭慎
    诗书礼乐为家宝——王勃家族……………………………067
    奉儒视作传家宝  事君勤勉做公侯  樊笼屡入思田园
    向佛忠孝以诗名——王维家族……………………………083
    入用还推间气贤  为文已变当时体  弟恭兄友事忠孝
    笃志奉佛随母亲
    奉儒守官缀诗笔——杜甫家族……………………………101
    奉儒自元凯  愿登要路津  诗是吾家事
    颜氏忠烈耀门楣——颜真卿家族…………………………116
    儒学修养是家风  从来板荡识诚臣  慨然赴死淮西地
    鲁公书法属家学
    应念上公留凤沼——李德裕家族…………………………131
    三代倾心为庙堂  位高不忘奖善心  党争之怨文才
    世敦儒业为民生——白居易家族…………………………150
    朝中敢诤谏  惟歌生民病  人生莫做妇人身  一生重修为
    修己致君做尧汤——杜牧家族……………………………170
    历代仕宦有名臣  万卷满堂向学风  尊经重史时贤赏
    恳修坚学承世胄——柳公权家族…………………………189
    嗜学久矣成风气  动循礼法辄谨重  婉切辞清文雅性
    参考书目……………………………………………………207
    后记…………………………………………………………21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