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写作经验 150+经典案例 70+说理技巧
选题+论据+逻辑+结构+文本=五步评论法
还原好观点的诞生秘密 找到理解世界的正确方式
媒体人:从选题策划到落地表达,帮你系统搭建评论写作知识体系,助你写出有流量更有力量的“爆款”评论
职场人:结构化思维、情理兼备的表达技巧,帮你拆解套路、精进话术,轻松搞定职场沟通难题
备考族:严密的逻辑加“言之有文”的表达,就是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高分作文
每个人:学会冷静思考,跳出情绪化的漩涡,不被轻易带节奏,不做“键盘侠”,在后真相时代为你提供生活指南
众声喧哗中,拨开迷雾、独立思考,并非易事。纵横言论界十数年的评论老手们,却已经在舆论场中练就了一身理性表达的本领。本书汇聚了来自《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新京报》、《南方周末》、《杭州日报》等知名媒体的评论员,他们结合十数年的业界实战经验和学界教学心得,从选题、论据、逻辑、结构和文本五方面,帮助媒体从业者、传媒院校学生、写作爱好者系统构建评论写作的方法。同时,本书摆脱传统教材枯燥的理论,通过剖析多个由作者亲自执笔的经典案例、热点话题、获奖作品,讲解评论写作的实操方法。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本书是评论写作实战指南,而对于评论爱好者和更多的大众读者来说,本书是训练逻辑思维、提升观点表达能力的学习读本。
锤炼论据表达的三种技巧,让你的评论成为“爽文”
一篇优秀的评论,不仅需要强有力的观点,更需要 锤炼出与观点匹配的论据风格,让每一个字,都像手里的子弹 一样,打出去之后具有杀伤力,让读者读起来感觉痛快淋漓。这就需要我们在论据的应用上努力做到极致。
下面是锤炼论据表达的三个技巧。
一、集中表达浓缩的论据
集中表达浓缩的论据,通过强势“输出”,激发读者的情感。
批评性的评论,要改变别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必须要有强烈的感情因素、有足够的说服能力,以及超强的证据密集度。
为什么呢?
因为一篇新闻报道,它可能有两三千字,如果是系列报道,它可能有上万字,可以慢慢道来。但是,评论是“豆腐干”式的文章,要用 1000 字讲清楚几千字的新闻内容,同时还要提供信息增量和独到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压缩信息,把最精彩的内容呈现在评论当中,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比如,澎湃新闻曾经发表了五六篇关于“第三方支付代扣黑洞”的系列报道,后来有记者跟我交流,说他们认认真真写了这么多篇,最后朋友圈里面转发最多的,是我执笔的一篇不到 1000 字的社论。
为什么 1000 字的社论反而比详细的原始报道更能够激发大家转发的兴趣呢?
我认为,这就在于评论文章的信息集中、态度浓烈,用最少的篇幅让公众快速了解到这个问题的荒谬之处,同时用最强烈的态度去谴责这样的“黑洞”,提供了新的视角。
接下来我就以“第三方支付代扣黑洞”的评论为例,来和大家分析一下,评论要如何在短时间内进行密集的论据输出。
(一)要在 50 字内准确概括出新闻的关键内容
不要直接抄导语。因为导语的使用目的,跟我们写评论的使用目的是不一样的。传统新闻里的导语,是为了尽可能概括新闻的 5W 要素;现在的导语,是为了吸引读者把这篇文章读下去,需要把里面最抓眼球的几个关键点给拎出来。
评论新闻已经是“第二落点”,5W 的要素信息,就不必全部呈现了,因为在之前的新闻中,这些要素都已经很齐全了。尤其是像这种“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大王乡中王村小王自然村”新闻要素,就没有必要重写一遍,这是一种浪费, 也是评论里的“视觉污染”。
(二)在裁剪事实时,要有强烈的是非态度
评论是要有自己的观点的,所以我们要用好新闻当中的论据,通过裁剪事实,在第一段就表明态度,要把所谓的“好人”“坏人”安排得明明白白,为后面引导读者做出是非判断埋下伏笔。
评论本身的篇幅就不长,第一段更加不能浪费,得从头至尾,做到强力的“输出”,都要做到“人剑合一”、论据和论证的合一。
(三)通俗易懂地写好开篇第一句话
很多评论的新闻由头是政府下发了相关文件、召开了相关会议,这种新闻可能是有料的,但是“壳”过于坚硬,可能会出现一堆官员头衔、机构的名字,以及冗长的文件名称,而且在操作这些新闻由头时,还不能随意精简头衔、文件名称。
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好“开篇一句话”,先用大白话概括一下整个新闻的内容,抓住读者,让大家知道你要写什么,然后再转向相关新闻报道。
(四)要挑选具有杀伤力的论据
新闻界有一句话叫作“每天给你讲个故事”,评论的论据使用当中,叫作“每一句都要有杀伤力”,这样才能让整篇文章形成一把“加特林机枪”,让文章有“爽文”的特质。
米博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
李海华之“捕捉选题”、沈彬之“庖丁解牛”、佘宗明之“强逻辑论”、陈斌之“把握结构”、徐迅雷之“言之有文”、叶檀之“专业视角”、秦朔之“评论素养”都是我们这个行当的秘籍。
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校务委员)
组织这样的书稿,请业界几位已经小有名气的评论员讲述自己的切身体验,这个主意很好。本书呈现的颇为清楚、有趣的结构体系,也体现了编委会的努力。